- 1 -
最近的一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 已經刷爆了朋友圈,一個朋友看了之后在朋友圈里發了一句話,“生存是唯物的,但幸福卻是唯心的,只有幸福的眼睛才會看到幸福的生活”。
是的,生存是唯物的,幸福是唯心的,但是看到這句話之后,我在思考的問題是,那真相是屬于唯物的還是唯心的。
有一種幸福來源于無知,比如那些被父母過度保護和寵愛的孩子,一旦離開原有的環境就很容易受到致命的打擊;有一種幸福來源于逃避,就像那些在賭桌上孤注一擲的可憐蟲,即使內心深處知道答案,卻不愿意從虛假的希望中醒來;唯有一種幸福,基于對真相的洞察而來源于智慧,這是千古圣賢追尋的道路,披荊斬棘,前赴后繼。
洞察真相是困難的,因為我們已經積累了太多的經驗、概念和偏見,太多的時候,我們想要的只是一個解釋,一個符合我們心里預期的答案, 至于真相,就讓它見鬼去吧。
- 2 -
佛家總是在講當下,談放下,放下方能洞見當下的真相,這個觀點是我認同的,但是在我接觸到的信佛的或者修佛的人當中,通常看到的依舊是支離破碎的價值觀和各種自欺欺人的自我逃避。
有人對我說,這些做壞事的人都是要下地獄的,我沒有回答,于是對方又加了一句,難道你不相信地獄嗎?
我依舊沒有回答,因為是否真的有一個地獄或者真的有一個天堂,都不是我真正關心的問題。不是否認,這些問題與信仰有關,但是對我而言沒有意義,因為它們與當下的真相無關,我并不是出于對地獄的恐懼而去修行,也不是因為對天堂的向往而去修行,我無法去驗證它們是否真實存在,它們的真實與否也不會影響我對一件事情的判斷。
很喜歡莊子的一句話,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圣人論而不議。
有個同修,日常生活中很多決定都喜歡去問上師,如果結果是好的,她就說上師真厲害,如果結果是不好的,她就說是上師故意在教育她。我不是在質疑上師,我是在質疑這種循環式的思維模式,還有將決定權交給別人的行為。
我們可以去向上師請教佛法,然后根據自己對佛法的理解去做出自己的決定。當我們把決定權交給別人時,潛臺詞其實就是自己可以不用對自己負責,因為一旦出現問題,這不是我自己做出的決定。
我曾經問一個朋友,我說相傳釋迦摩尼出生時朝四個方向各走七步,步步生蓮,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你覺得這句話什么意思,是說他釋迦摩尼是天上地下最厲害的人嗎?
對方猶豫了一下,小聲的說,應該是吧,我說若真是此意,從此我不信釋迦摩尼,我信釋迦摩尼,是因為他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徳相,若真是此意,我何必去信一個虛偽的人。
- 3 -
我并不是想說自己多懂佛法,而是想說,當我們面對權威時,總是很輕易的去懷疑自己,拋棄自己,若是連“唯我獨尊”的“我”都丟了,又去修個什么行。
也正基于此,我非常喜歡克里希那穆提,他十四歲被通靈學會領養,被當做未來世界的救世主進行培養,但是當他真正覺醒時,卻親手解散了專為他設立的“世界明星社”,退還所有信徒的捐款,并發誓即使一無所有也不成立任何組織。克氏認為真理不在任何人為組織中,而純屬個人了悟,一旦落入組織,人心就開始僵化、定形、軟弱、殘缺。他的另一項驚人宣布是,他否定了所有過去的通靈經驗,認為一切心靈現象都是人類接受傳統暗示和過去習性的策動而投射的念相。從此,這位被選為“世界導師”的克里希那穆提,才真正開始光華四射。
我喜歡很多的佛教經典,相信那里充滿了真理,但我始終認為,我們是無法通過固話的語言和文字直達真理的,真理無所不在,無所不包,關鍵在于我們能否真誠而勇敢的洞察當下,當有一天我們真正洞察到它時,我們就會在過去的那些經典中遇見自己,并且合而為一,我即是佛,佛即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