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從周三說起。周三忙瘋了,新一期的雜志到了,需要打包通知郵局來取,為了趕進度打包一般是部門四個人一起干,當天兩位同事請假了。中間還要穿插處理進來的電話,郵件,以及把合同準備好,寄給乙方。
我的白富美同事發來微信,叫我把前一天答應借她的東西送她辦公室,如實答很忙,希望她上來取。美女回復身體不適,于是問候了一下,忙手中的事情去了,半晌沒看手機。心中默想著做好合同去樓下寄快遞時順便給她送過去。
合同準備好了,填好單子,打電話快遞大哥,他說還沒到樓下,又抓緊時間發了兩封郵件,這才想起看手機。微信里靜靜躺著同事的冷言:你要是不想送就算了!(言外之意我也不借了。)
雖然了解同事素來的脾氣,她自稱“心直口快沒壞心”,這個我也贊同。心里還是起了九九:明明是找我借東西啊,雖然剛才我沒明說會送下去,但你說身體不舒服我沒再拒絕啊,況且我平時......這說話的態度……”
嘆了口氣,沒有馬上回復。
突然想起上班路上看的佛學入門書,幾十頁只記住了一句話“佛菩薩不度人不開口,開口必言利眾生。”或許因緣具足,初見這句話時很覺震撼。又想起這個同事前一陣子還“表白”過我:“受你影響,我最近脾氣好多了。”心情已平復,告訴同事等下會送過去。想想回應得不夠又加了句“美女,你講話應該委婉點啊”加了笑臉表情發過去。同事回“我倆的關系還用得著委婉”。于她而言,此言已是溫柔的歉意。
寄了合同,上樓時順便去同事辦公室,寒暄幾句,相談甚好。
本是簡單的一件事,其實我和她心中都起了短暫波瀾。而風波醞釀之時,緊隨而來的應對方式,既可能促使風波演變成海嘯,也可能使其煙消云散。所幸,站在情緒和理智的岔路口,我完成了一次理性的覺察。一言不合,我們沒有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