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們總是喜歡給別人提建議

? 萬象標簽

人際? ? ? 社會

0.在現在社會有這樣一種現象就是現在年輕人越來越反感長輩們給自己的生活提建議。一般我們都把這種現象認為是一個認知問題,認為是長輩們的認知水平和年輕人不在同一條線上,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認知去衡量別人的生活。然而科學作家萬維剛在他的文章里說給人提建議,并不止于發生在親戚之間,也不止于所謂的認知水平“低”的人給認知水平“高”的人提建議。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喜歡給人提建議,提建議是一種心理需求。


1.年輕女性普遍都有這樣的經驗,身邊總是有很多男性莫名其妙就給她提建議。對此女性們還發明了一個詞來命名男性這種行為叫男人說教。男人總是喜歡給女性講解一些事情,來證明自己有文化有內涵。萬維剛老師在文章中就舉了一個美女作家麗貝卡·索爾尼的例子,說有一次她和她的閨蜜去參加一個除了她倆其他都是老男人的聚會,在聚會上就有一個老男人強行拉著她們聊天,不讓她們走。老男人先是問作家是不是在寫書,當得到肯定答案時,馬上就開始男人說教了,告訴作者一定要看什么什么書,費勁口舌說這本書有多么重要,然而老男人卻不知道他說的這本書就是美女作家寫的,這場面我們可以想象有多尷尬。我們說這個老男人真的是為了為了美女作家好,也不見得,更可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2.那提建議可以滿足我們什么心理需求呢,答案是可以讓我們獲得權力感。在最近的《石英》網站上有篇文章講了幾個關于提建議的最新心理學研究。就證明了這個觀點,當我們給別人提建議時,會讓我們覺得自己獲得權利。對此心理學家還做了研究,有個研究邀請了290個受試者,把他們分成三組,讓他們分別回憶以前發生過三種事情:第一組是回憶應別人要求,給對方提出建議的場景;第二組是回憶主動給別人提出建議場景;第三組是回憶一次無關建議的對話場景。然后讓他們各自評估在這件事兒上獲得了多大的權力感和支配感。結果第一組的權利感更高,第二組比第三組權利感更高。



3.心理學家還做了別的調查,調查了圖書管理員,發現不管是讀者主動向圖書管理員尋求建議,又或者是圖書管理員主動給讀者體建議,都能讓圖書管理員獲得更高的權力感。為了進一步研究,心理學家還找來了124名商學院研究生做研究,先是測試他們的權力欲望有多大,然后讓他們兩兩一組進行對話,記錄他們在對話中提了多少建議,結果發現,權利欲望越大的人,越愛給別人提建議。這都證明給人提建議可以讓有人更高的權力感,所以我們都很喜歡給別人提建議。



4.而提建議這個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是在宣告權力。這就可以解釋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為什么有時候家長好好和孩子講道理,提建議。孩子還是要對著干呢,那是因為一個提建議一個被提建議,這兩者的關系是不平等的,所以為了不受這種權力壓迫,孩子就必須反抗,爭取平等關系。



5.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要向某個人示好,我們就可以向他尋求建議,因為尋求建議就是示弱,示弱就是示好。這在工作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為什么同樣是一起進來的同事,一個很喜歡去請教領導問題,一個什么事都自己搞定,而往往是那個去虛心請教領導的人升職加薪快。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如果一個女孩子喜歡一個男生,那么她就會故意表現的沒有什么主見,讓男生幫他做主。



6.那么我們怎么更好的提建議和接受建議呢?如果我們是提建議的一方我們首先不主動給人建議,其次如果對方要求建議我們也要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問自己給別人建議的目的到底真的是為了對方好,還是為了讓自己的感覺更好。二是判斷對方是否真的需要建議,如果是想免費得到建議,一般都是不會珍惜的,一定是愿意付出成本,這里的成本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簡單的一聲謝謝,說欠個人情。如果對方真的需要建議那么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當做謀士給主公獻計,提出上中下三條策略,讓對方來選,把權力感留給對方。



7.而如果是被提建議一方,我們也要注意對方的時間是寶貴的,我們一定是在自己想清楚自己想要求助的是什么問題,然而在對方時間允許的條件下去請教,讓他給我們建議。而別人主動給我們建議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我們要把他說的有用的部分吸收。最后別人給我們建議,如果我們全聽了最后有不好的結果也不要怪別人,因為我們的行為要我們自己負責。







萬象超鏈接


談到建議,我想到怎么去接受別人的建議,有句話說的很有道理:聽大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的意見,最終自己做決定。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