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的愛也有三種:一是單方的依賴,二是彼此獨立的愛,三是互相依靠。
心理學家路易斯將愛劃分為兩種:“出于需要的愛”和“贈與的愛”。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也將愛劃分為“出于匱乏的愛”和“存在的愛”。
“出于需要的愛”與“出于匱乏的愛”是以依賴別人為手段,尋求自己需要的滿足。這種愛看起來象愛,實際上是控制和強迫別人就范;家長強迫孩子,一定按自己要求行為,就是如此。顯然,前者是怎么得到,后者是如何給予,能給得更多,這正是長大和成熟的標志。
小孩出生之后對母親的依賴,就是一種“出于匱乏的愛”,嬰兒需要母親,沒有母親他無法活下去,他愛母親,因這關系到他性命維系。嬰兒也可以愛任何呵護他的女性,只要她幫助他生存下去,滿足他的需要。這種愛,更多也是一種需要。有些人之所以永遠長不大,是因為他們的心智還停留在幼兒狀態----永遠象孩子一樣,習慣于索求愛。
當愛不是出于自己需求時,他就是成熟的人,愛就開始流動、分享和給予。只有成熟的人才能付出,當愛不是出于依賴別人時,人就具備了“贈與的愛”和“存在的愛”能力。
不成熟的人,自己沒有愛,自然會向別人索求愛,,其實,它的本質是控制,是剝奪別人的自由,是滿足自己的需要;當控制不了對方時,常用憤怒的方式來報復對方。從這個角度來看,依賴也就扼殺了自由。真正的愛,很難在依賴和被控制中流動,因為愛是一種自由的存在,也需要相對獨立的空間。
愛具有利他性,愛排斥自私行為。如果兩個人都期待對方滿足自己,但自己什么都不給予,愛怎么能發生呢?如果愛以控制的方式來表達,會出現更多痛苦和難過。
不成熟的人痛苦時,常習慣將責任推向別人,為自身的問題找替罪羊;不惜摧毀對方的自由,為彼此制造包袱與囚禁。而當一個人成熟時,會對對方更多的接納和寬容,會對別人的給予感激于心,也會謝謝別人接愛自己的愛。
當愛與自由在一起時,是幸福的婚姻,當愛與控制在一起時,將是痛苦的生活。因為沒有自由的話,人永遠不會快樂,如果因為愛而破壞了自由,最后的結果可能是,愛可以被丟掉,但自由要留下來。出現“因控制而失去控制”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