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奇特的一生》

理解一個人或者一個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不同的人從柳比歇夫身上有都看到了不同的他,一些人認為他是生物學家,另一些人說他是搞科學史的,也有人認為他是昆蟲學家,還有人說他是搞哲學的,生前發表了70來部學術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方面的經典著作,還有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總之,無數的人為之震驚,究竟是什么力量讓他有這樣的成就,其實柳比歇夫一生都在追求一個目標,那就是怎樣才能生活的更好,他就二十幾歲時,設立的人生目標,創立了時間統計法,堅持了56年,一天也沒有間斷過。

最有力量的,往往不是苦苦婆心的勸阻,不是推心置腹的訴說,也不是奮不顧身的攔阻,而是選擇自己的道路,選擇用自己的方法去身體力行自己的原則,榜樣的力量觸動的是人的內心。

有克制的痛苦,只有經歷過,才有機會做到。兒子的死,柳比歇夫傷心了好多年,他那個時期所有的信札,連篇累牘地回憶他的兒子,喪子之痛溢于言表,但那是一種男子漢的有克制的痛苦。即使是這樣,他一樣沒有間斷過他的時間統計法。

對于柳比歇夫,任何時候都不能說他已“成為”怎樣一個,他永遠正在“逐步成為”怎樣一個人。他一直在探求,一直在變化,他總是重新思考,不斷提高對自己和理想的追求,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樣的觀念,阻礙了我們不斷的成長,只有不斷的探索,不斷的重新考慮,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認知和理想要求,我們才能做到不停的成長。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