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和中國畫有著文化血緣上的聯系,傳統戲曲舞臺成為畫意攝影的題材,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現在有攝影師開始認真地做這件事,雖然人數尚屬寥寥。要強調的是,自然主義、記錄式的劇照不是畫意攝影。只有通過技術的、藝術的手段,“有中國繪畫傳統的視覺觀看與表達的長期經驗和成熟的圖式資源”、“特別契合中國人對于外部時空的審美感知、趣味與表現方式”(劉樹勇語)的探索和創作,才能認為是畫意攝影。
我作為一個偶爾涉足傳統戲曲拍攝的攝影人,認同劉樹勇先生的論斷。
天女 京劇《天女散花》
羅通 湘劇《殺四門》
秦懷玉 湘劇《殺四門》
人物是戲曲的靈魂。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推動劇情發展,人物的命運也時常提出某些社會命題,人物形象往往承載著指向明確而又豐富深邃的內涵。中國傳統戲曲拍攝,將人物作為主要對象加以表現,猶如讀詩抓住“詩眼”,有以少勝多、拎出要害的意思。
姑媽 錫劇《珍珠塔》
劉利華 任堂惠 京劇《三岔口》
中國傳統戲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程式化和非生活化。這使得演員的表演難免有些類型化,但同時也具有表情細膩、夸張、動作幅度大、舞蹈性強、造型美的特點。而這些恰好都是戲曲拍攝所需要的。它使拍攝者有可能捕捉到那些最有感染力的表情、最具動感的形體動作和精氣神最為飽滿的造型,獲得最好的瞬間。
楊玉環 京劇《貴妃醉酒》
王瑞蘭 蔣世隆 湘劇《拜月記》
傳統戲曲的服飾、臉譜加上髯口、道具等,所形成的整體美學特征是濃墨重彩,舞臺色彩豐富繁復,戲劇服飾是移動的顏色,人物在臺上“紅紅綠綠的動”(魯迅),具有濃郁的中國風格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中國傳統戲曲和關良戲曲畫之間的同與不同……美學風格的不同和美學精神的同,給了我們巨大的思考空間。關良先生的作品,也是我們力求戲曲攝影別開生面、張揚風格的極好借鑒。
浪子燕青 湘劇《玉麒麟》
魯智深 京劇《醉打山門》
【本文由 “一只溫暖的肥咪” 發布,2017年0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