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別》有感,惜別未嘗不是惜聚

簡書App


《惜別》,很早就有讀書網站和朋友推薦這本,但由于喜歡階段性主題閱讀,就一直沒有把這本書放在心上,直到不久前的一個周末,和往常一樣列了一長串書單去圖書館借書,因為聽說嘉定圖書館很美、地方又大,就放棄了常去的圖書館而前往嘉定圖書館,結果這座傳說中的圖書館讓自己大失所望——書單上面的書竟然都沒有!懊惱之際又不想離開,索性就放棄書單上的書,看到順眼的就帶回去,這才有了惜別有感、而發;

先來說說作者止庵吧,這也是我每看一本書之前必做得功課,我一直認為先要了解一個作者才能理解他的著作!“止庵”是個筆名,出自《莊子·德充符》:“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他當過醫生、記者,還當過外國公司的雇員、出版社副總編輯,最終卻回歸書齋;止庵很愛讀書,他就曾說過:“平生買書第一,讀書第二,編書第三,寫書第四。”所以就不難理解他最終又回歸書齋,他很愛很愛自己的母親,所以!《惜別》是止庵在母親故世三年后,經歷涓滴沉淀,凝練而成的生死體悟。

書中以母親的離去為起點,片斷式地向回追溯。從母親幸福無憂的童年、遭遇人生變故的中年到樂觀開朗又深受病痛的晚年等各個時間片段來書寫母親充滿親人相處模式的溫暖細節和生活點滴;還有母親生前的日記和書信,與作者的回憶和思考兩相交替,形成彼此依存的書寫狀態。


有這樣一位母親,喜歡了一輩子的閱讀,每天會在燈下讀書;喜歡推理小說,能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全套80本推理小說兩年內讀完;喜歡養花,經久不敗的蝴蝶蘭,欣欣向榮且花蕾又很大的蟹爪蓮,顏色鮮艷的君子蘭都是她一手栽培,無限呵護品種;喜歡看電影,經常在晚飯后和兒子一起看碟,例如《像貓一樣生活》、《撞車》、《北方風云》等;喜歡美食,并且燒得一手好菜;這位母親還保持著寫日記、給遠在美國定居的女兒寫信的習慣,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記下來。總之是一位充滿生活情趣的老太太;即便是在生命最后的時刻也沒有放棄!或者說是享受!這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在她眼中,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小到逛家附近的小超市、大到有限的幾次出國旅游對她來說都充滿了樂趣;這些事情平凡微小,卻感人至深,是生之存在的切實印記。

書中,作者對于母親的離去,也用眾多篇幅來敘述生死論,呈現出從死看生的獨特角度,其中最讓我讀后思索的一段話(具體原話已經不記得,大概就是):人一生中有兩次死亡,一次是肉身之死,一次是在活人的記憶中徹底消失;作如是觀,我們可以獲得另外一種眼光,由他及己,重新思索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生死大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