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蘇聯教育家馬卡連可的一句話來解釋本文:“教學語言是最重要的教學手段”。
如果你是一個教育機構的老師,恰巧又是15-20人班課的老師,我猜課堂上你一定經歷過學員睡不醒的一堂課
講真,你的心情我完全理解,上課聚精會神聽課的學生老師都喜歡,面對課上睡覺、走神、玩耍的學生老師都無語。
那你有沒有傾聽過那些你眼里不愛學習學生的心聲:“我要是有一位說話幽默詼諧、抑揚頓挫、娓娓道來、此起彼伏……的老師,我上課就不打盹了,不玩手機了,不偷看其他同學了,可惜,我的老師不是。 ”
看到這你大概明白了,很多時候并不是你講的內容不豐富也不是學生真的不愛學,可能是你課堂的說話方式不夠有吸引力。
那么,今天就跟大家一起盤點一下:課堂上你怎么說,學生才愛聽。
還有一個小建議,可以把這些要點分享給你的老師,讓大家一起學習交流,我相信還會碰撞出更好的建議,如有更好建議可以文末留言區一起討論一下
? 放慢你的語速,猶如一個演講家
我曾聽過一個老師一口氣發布了一連串指令:
“同學們,大家把上周布置的作業拿出來,放在桌子上,從后面往前面傳;今天的進門考試卷我發給大家,第一排的同學到講臺上來領,從前面往后面傳;還有關于上周的家長建議表也要放到講臺上,沒有家長簽名的先不要交,下周簽好名再交上來……”
你想,面對這么一連串的指令,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問題不大,會一一加以分辨并執行,而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就來不及識別了,只能根據以往經驗,等待老師的多次反復或者干脆不執行了。
課堂上,老師在發布指令時應該適當地放慢語速,留給學生接收信息并加以消化的時間。
同理,課堂上知識點講解是一樣的,一旦老師語速過快,學生就來不及獲取語言本身表達的信息,而只注意到教師表達時候的狀態,并去分辨教師是高興、煩惱,還是生氣。
如果老師語速過快,反應比較慢的學生容易產生挫敗感,因為他聽不懂老師在說什么?而老師其實也會產生挫敗感:為什么我講的內容學生就是不好好聽呢?
聰明的老師總是在合適的位置,合適的場景放慢語速,漸緩的語速夾帶著個性化聲音的特質,渲染出重點知識。
比如,電影里國王容易在每句話結尾口吃,于是他經常在句末停頓,這反而讓一些關鍵詞語“上帝”、“全世界”、“挑戰”)的感染力被額外加強了。
那是不是整堂課語速就緩慢進行下去呢?也不對,教學語言節奏過慢,不僅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教學時間,而且會導致學生精神渙散,降低學生聽課的興趣與效果。
實踐表明,教學語言的速度以每分鐘90-120個字為宜。
該何時快何時慢?
① 年級越低,越要相應地放慢講話的速度,增加停頓;
② 描繪一件生動具體的故事,講述部分可以快一些,這樣能順利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③ 通過擺出了幾件事實,啟發學生經過思考得出一個結論時,語言要放慢,給學生以充分的推理判斷和思考的時間;
④ 在歸納敘述概念、結論時,要逐字逐句清晰準確,使學生能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 清晰表述,避免無意義的重復
孩子是在無數次的重復中不斷獲得知識與習得能力的,這句話是對的,但是老師在課堂上要避免無意義的語言重復。
還是拿上面老師一口氣發布很多指令來舉例,我猜他的課堂經常會亂成一團。因為他會擔心學生沒有聽清楚指令,而一口氣連續喊三四遍。
當學生意識到老師經常一條指令重復多次時,他就不會在老師第一次發布指令的時候認真聆聽。
盡管在執行指令或學習新知過程中出現了失誤,但是他確定老師會多次重復,所以他還是不會認真去聆聽。
惡性循環從此在教室里上演:老師重復講,學生繼續不認真聆聽,失誤繼續頻頻發生。
要避免無意義的重復,老師要從一開始表述時就力求簡單、清晰、準確,這樣的語言才有力量,同時還訓練了學生認真傾聽他人表述的習慣。如此一來,才可以避免教室里上述亂糟糟的場景再現。
? 從學生角度出發,他不再昏昏欲睡
課堂上很多學生聽不進去,那是他感覺老師在講臺上自說自話,只是在給自己傳授知識而已。
建議一:在課堂上多用“我們”。
多用我們容易讓學生產生“自己人效應”,跟課堂的心理距離拉近了,自然走神的幾率變小了。
在課堂上老師需時刻牢記:在對誰講話?最想讓學生了解什么?學生的理解水平和興趣又是怎樣的?
建議二: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多用“第三人效應”。
心理學上把通過第三人佯作無意間轉述他人的某種意見,或創造某種條件讓對方間接地聽到你對他的評價與關注,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或勸說效果的現象,稱為“第三人效應”。
如果哪位同學課堂上昏昏欲睡,你可以用這招快速把他拉回來:“小明,數學老師說你很棒,或是你媽媽說你在家天天堅持閱讀。”
老師在運用第三人效應時,一定要把握信息的真實性,如果第三人的話是無中生有,一旦“穿幫”,學生對老師的信任都將大打折扣。
如何把握信息的真實性呢?
這就需要老師們做好課后服務跟蹤工作了,把每個學生課后的情況了解清楚,助你課堂上游刃有余。
? 學會控制聲音,讓它更有質感
有的老師認為,嗓音是先天的,后天不可逆轉;但我認為,嗓音與聲音是兩個概念。嗓音是天生的,或粗或細,或高或低;而聲音的質感是后天修煉的,或粗獷或柔和,或明亮或內斂。
教師的語言如果有質感,學生就會在第一時間做出各種判斷:老師是很自信的,老師是能力很強的,老師對我是友善的,老師處理事情是公平、公正的,老師是理解我的,老師是相信我的,老師是真的為我好……學生會基于自己的判斷,明確自己與教師之間各種行為的底線。
而如果教師的聲音沒有質感,學生則不容易信服。學生會通過各種行為,不斷去試探,努力去判斷“這個老師是怎么樣的”,然后確定自己在這個老師面前的行為準則。這個過程總是非常冗長,在試探的過程中師生彼此會很辛苦。教室里的各種違紀現象、失控現象,通常都發生在這個過程中。
那如何讓自己的聲音更有質感?
1.發音的技巧
聲音微弱,學生聽不見,影響教學效果,扯起嗓子喊,結果是“費力不討好”,過分使用聲帶,造成聲音嘶啞,損害自身健康。
呼吸是發聲的基礎,“氣息通過喉部聲帶的震動形成聲音,再經過口腔和鼻腔協調合作產生“共鳴”,最后通過舌、齒、唇的協調動作發出各種音調,形成我們豐富多彩的聲音。吸氣是發聲的準備,講課時要求老師吸氣多一些,吸得深一些。
咬字不準,吐字不清,語言含糊,這也是老師講課時常見的問題。最有效的辦法是經常進行朗讀練習,選取精彩的文章段落,放慢速度逐字逐句朗讀,有意識地注意字音的完整。最好能象曲藝演員那樣,選兩、三段繞口令,鍛煉唇、齒、舌的協調活動功能,持之以恒便能達到“字正腔圓”的目的。
2.聲調的掌握
聲調上的抑揚頓挫、高低快慢的變化,是老師課堂教學中常用的語言技巧。
語音語調的變化是引起學生注意的一個重要因素,無變化的語言則是導致學生疲乏、精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
上課犯困的學生深有感受:老師說話的聲音和語速都在一條直線上,好像催眠曲一樣。
提高音量、降低音量、沉默等都是教師在教學中常用的手段。
教學中講到關鍵點時,或需要強調突出某個問題時,可以提高聲調,放慢速度;
① 講一般性陳述和過渡性的內容時,可用中低聲調交替講解加快語速;
② 當發現學生出現疲態時,應及時更變語音語調,以引起注意,重新興奮起來;
③ 短暫的沉默是教師維持課堂教學秩序,引起學生注意教學內容,激發思維的一種有效方法。
比如,當教室內比較喧鬧時,教師利用短暫的沉默,往往會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或講完一課的重點后停一下,然后再輕聲地重復一遍;或向全班同學公開提出問題后,適當地有意地停頓,而暫不要求誰來回答這都能有效的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教學質量。
3.講課的幽默藝術
從心理學上來講,老師講課時如使學生感到有趣,就會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聽起課來精神集中,記憶深刻。反之,如果老師的語言呆板、平淡、抽象,缺乏一種吸引力,學生聽起來平淡無味,自然會印象膚淺,效果不佳。
教師的語言生動、風趣雖不可能象相聲演員那樣來吸引學生,但課堂上注意語言幽默風趣卻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形容哈爾濱冷,單單說哈爾濱很冷,大家感覺不到冷,如果換成一個非常幽默的比喻:“冬天在外面放一塊肉狗都不會叼走,因為它壓根啃不動”,冷的效果感同身受。
據說新東方老師都是幽默高手,看看他們是如何煉成的?
① 幽默需你不斷修煉,據說在新東方每位老師備課時,都要求寫逐字稿,你能做到么;
② 幽默可以先從搞笑學起,聽聽相聲和脫口秀,或者看幾本幽默口才訓練方法就可以在你的課堂上施展一番;
③ 幽默自然不是簡單的一笑而過而是輔助學習知識,因而幽默還需要結合知識點,目標是加深學生的理解。
比如,化學知識點:地殼中排位前10的元素:氧硅鋁鐵鈣,鈉鉀鎂氫鈦,方便學生記住且不忘,可以音譯成幽默的口訣:養閨女貼鍋蓋,哪家沒青菜?
當然,還需要老師們時刻擁有一顆不斷創造幽默的心~
我們的愿望:課上,所有孩子都不再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