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維養(yǎng)成

這本書是設計主題閱讀中的第一本,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日本人寫的書都偏輕松,偏白話,容易理解也容易讀下去。

這本書不是介紹設計的技巧,而是一種設計的思考方式。作者讓我們看到他在設計背后的思考過程和積累的過程。他說,

我理解的“設計”,就是不用錯過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用心觀察并分析,然后從中發(fā)現(xiàn)新的靈感。

不管是哪一類的設計,重要的都是如何通過提出全新的觀點來解決眼下存在的問題。

尋找問題的關鍵核心

在設計周上,佐藤大設計了一款既不用弄臟手和桌子,也可以把這種酒跟其他酒區(qū)別開的擠橙子器,因為這款酒需要跟橙汁一起喝。

在此之前,人們一直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卻視而不見,沒有人想過要如何去過改變。佐藤大偶然發(fā)現(xiàn)只是這么一個小小的問題,他最先想的,“是不是哪里有什么問題呢?”“大家是真的很滿意嗎?”這樣的連續(xù)提問,讓自己想到一些最核心的問題。

所以,設計師并不是僅僅為了滿足客戶需求。設計師的職責就是將隱藏的事物表象背后的真實需求找出來,努力探尋問題的核心。

勇敢表達和記錄

每個人都要養(yǎng)成在生活中記錄反思的習慣,設計師也不例外。只有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才能有分析事物,找出生活中一些不合理,可以有去改進的空間。

就像昨天坐公車,我也做了一點點的思考。每次司機一到站都要停一下再走,即使他知道站點沒有人要上,車上沒有人要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guī)定呢?如果不是每站必停的話,可以節(jié)省多少時間呢?如果這些時間節(jié)省下來,社會總體效率是否會提高呢?

我當然知道這是公交公司的規(guī)定,這個每站必停的規(guī)定如果要被解決,可以從兩方面來考慮。一個是車上的乘客有沒有人要在這個站下車,這個很好解決。只需要在乘客上車或者座位旁邊放置一個可以通知到司機在哪一站需要下的控制器,這樣司機就很清楚哪個站沒有人下車。另外一個是公車站有沒有需要上車的乘客,也可以在每個站點的地方設置點擊按鈕,一旦乘客到公車站的時候,選擇自己要等待的那路公車就可以。通過GPS在公車經(jīng)過此站的時候,在車上提醒司機需不需要在此站接上乘客。

就這樣,設計師也需要養(yǎng)成不管別人關不關注,想到什么都第一時間說出來的習慣,這樣才更能輕松的找到設計思路,并得到更多的選擇項。

二次審視

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對周圍的事物習以為常,一切都變成習慣。這是一個有點危險的信號,一旦我們習慣了周圍的事物,即是說明了我們對它們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特定的印象,很難改變。

所以,佐藤大提醒我們,越是熟悉,越是需要適時停下來回顧一下第一印象。當我們停下來,再次審視某一事物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它并不是我們以前所認知的那樣。事實上,很多事物我們都存在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決定了后來我們對它的態(tài)度。

二次審視的重點,就在于發(fā)現(xiàn)對某種事物此時此刻與過往認知的異同。

鍛煉大腦

很多人喜歡用“我沒有天賦”來做借口,來表示自己不擅長做某事。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大腦可塑性很強,你不擅長并不是沒有天賦,而是你的刻意練習不夠。

在設計這件事情上,最關鍵的是能否始終保持對事物的熱情。不要再羨慕那些所謂的“很厲害的人”,在這背后,他們一定也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完善自己強大自己,所以一個人是否能成功,取決于他在這件事情上投入了多少。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比別人思考的多,比別人更有熱情。明白了這一點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只要做好每天該做的事情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嘗試麻煩

這段看來可能會有些雞湯,但背后的道理卻是深刻的。同樣的兩個起點的人,一個不斷去嘗試解決遇到的各種“麻煩”,而另外一個遇到麻煩就避開,以為這樣生活可以更順些。而漸漸地,前者解決麻煩的能力越來越強,相應的也得到越來越多的機會。而后者,因為不愿意面對如此多的麻煩,一直都是平平穩(wěn)穩(wěn),沒有什么大的突破。

主動離開的那個人,中途放棄可能損失重大,而全力以赴去解決問題的都會有所獲益。所以當你清楚的意識到越是麻煩的事情,越應該努力去嘗試,你所期待的機會自然就會來到你身邊。

“模糊掃視”和“周邊視覺”

作者提供了一個日常練習積累素材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無論看到什么事物,都要第一時間將它與另外一個事物連在一起觀察。

也就是無論看到什么,第一反應都是“這個東西和另外那個東西好像啊”,把兩者的共性聯(lián)系起來。“周邊掃視”的意思是,我們不僅僅是要將焦點放在這件物品上,更要讓自己的“看”的范圍更加大。關鍵是看到的東西多麼無聊,都一邊將其中的點連成線,一邊努力思考,是否日后可以用得到。

熟悉感

在書中這個詞被翻譯成“既視感”,但可能這個詞在國內(nèi)還不是很流行,很多人并不太了解這個詞的意思。

每個人內(nèi)心都存放了很多事物,每種文化背后都有各種經(jīng)典,這些都是我們所熟悉的東西,元素。設計師要做的,就是在設計的時候用上這些元素,融入到設計中。讓用于感知到,這件產(chǎn)品雖然是全新的,但是總感覺好像有點安全感在。但其實是設計師的不動聲色在其中加入了一些“令人懷念”的元素,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有一種“如此熟悉”的體驗。

越用心就越能想出精彩的點子,只有深深觸動用戶的內(nèi)心,才能成為經(jīng)典。

多身份思考

這點其實跟做產(chǎn)品和市場的做法是一樣的,就是在設計產(chǎn)品的時候,不要僅僅是站在設計師的角度來看,更要思考一些跟自己“無關”的事情,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比如我們可以化身用戶來看問題,或者企業(yè)老板,產(chǎn)品購買者,產(chǎn)品使用者,市場人員呢?這樣多角度來思考,看問題的時候也就有了多個角度。

大腦舒適開關

設計工作者都被認為是腦力工作者,前段時間和一位設計師聊天,他說有時候想不出創(chuàng)意來也感覺到很頭痛。

佐藤大的做法就是將工作區(qū)和生活區(qū)很好區(qū)分開來,在不同的區(qū)域走動的時候讓大腦能夠輕松轉(zhuǎn)換。我們需要掌握一種能力讓自己能夠在苦悶工作中盡快進入舒適狀態(tài),讓大腦充分休息。有時候這樣的休息反而能夠激發(fā)更多的靈感。

有意識地背叛

在美術史上,有一個“馬格里特形象的背叛”理論。比利時畫家瑪格里特曾經(jīng)畫過一支煙斗,在畫的下方用法語寫著“這不是一只煙斗”。

面對同樣一件事物,有的人能得出無數(shù)啟發(fā),有的人卻什么也得不到。“馬格里的背叛”指的是什么,就是有意識地去思考,如果不是鋼筆,他會是什么呢?

佐藤大的做法就是,經(jīng)常把一件事物看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件事物,比如看到鋼筆,他會想這不是一支鋼筆,這是一個鼠標,然后接著思考像鋼筆一樣的鼠標究竟是怎么樣的,為什么它能變成一個鼠標?這樣一層一層的發(fā)散開來,新的靈感自然會慢慢浮現(xiàn),將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物放在一起思考才是最有效的。

質(zhì)疑常規(guī)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我們太容易對這個世界失去好奇心。所以這個思考最基本的一個前提就是,必須讓自己隨時相信這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是“本該存在的”或“正常的,一定是這樣的”。

想要培養(yǎng)自己腦中的過濾器,最好從質(zhì)疑自己身邊使用了很久或者長時間沒有發(fā)生變化的事物開始。比如我們可以想想為什么筷子無論什么時候都是一雙呢?應用如今的技術是否能創(chuàng)造出更便宜的更好的筷子呢?就這樣質(zhì)疑一下身邊的事物看看。

回到設計

整本書看完,佐藤大用很直白的口吻,講著他身邊的一些小事和融入了自己的思考。能夠給我們一些設計方面的啟示,當然這種設計思維運用到很多領域也是適用的。他說,

我理解的設計,就是尋找能改善現(xiàn)狀改變困局的方法。當一個人利用全新的視角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往往會隨之產(chǎn)生新的事物的形式,所以它才會被稱為設計。由于只有落實到具體的事物形態(tài)上才能讓創(chuàng)意得以傳播,所以也可以說是既是一項結(jié)果導向的工作。


-《用設計解決問題》
-佐藤大著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