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有選擇恐懼癥,在琳瑯滿目的商品面前遲遲不能做決定。有人說,選擇恐懼癥不是病,是窮,有錢人可以全部帶走。也許是這樣,但或許有些選擇是錢左右不了的。譬如人生面臨的多次選擇,不在金錢影響下做出的選擇。
面臨選擇時的猶豫也可以看作是選擇恐懼癥的一種癥狀,猶豫是因為我們還沒想好要放棄哪一個,不是嗎?的確,我們做出每一個選擇的同時也在放棄著一些東西。選擇懶散,便放棄了成功的機會;選擇貪吃,便放棄了曼妙的身材;選擇逃避,便放棄了嘗試的勇氣。避免不了的是選擇,然而生活在于我們選擇了什么。
學院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知識淵博,特立獨行。他的課很自由,有趣,同時又有壓力。老師說話不留情面,該吵吵,該罵罵,很嚴厲地指出學生要改進的地方。毫不夸張地說,每次上課我們都膽戰心驚。翻譯本身就是一個努力加天賦的專業,如果沒有積累,上課不比坐牢輕松,而同傳又是最高水平的訓練,我們一個個敗下陣來。老師很坦率地說,同傳本身就是一個小班訓練的課程,要求很高,像我們三十人的班也只能訓練個別人而已,他不需要玻璃心,職場比課堂更嚴酷。接下來老師說如果有人接受不了這樣的訓練可以不來上課,給他報個名字就行,當然他會給我們本課程的成績,只是不那么高而已。
估計你們已經猜到了結局,對,我當了逃兵。在想了幾天之后,我把名單交了上去,內心覺得很殘忍,就像是自己放棄了生存的機會。之后就再也沒有去過那個高大上的同傳課堂。是我的選擇,也是我決定的放棄。有幾個室友堅持到了最后,每天背演講稿,新聞,對話,相關詞匯,做筆記練習,談論上課趣事,心里忽然有了些許羨慕,羨慕他們忙碌的生活。
大三的課還行,不算多。當初信誓旦旦地選擇這個老師的課程求虐,以為自己可以堅持下來,可是卻高估了自己。我以為只是我一個人體會著這挫敗感,直到大四,和同專業的一個好友交談才知道她和我一樣,一樣地受著選擇帶來的煎熬。說實話,老師有時候的行為有些極端,我們不想回答問題,但是連聽他講課的資格也被剝奪了。或許不參與是對他的一種不尊重吧,但是那種膽怯的心又想突破自己的心在來回撕扯著,最終還是放棄了鍛煉自己的機會。
我想,老師永遠也不會知道我們離開課堂的那種落魄感吧,同時這節課帶來的傷也很難痊愈。選擇離開,也放棄了提升自己的機會。之后,每每想到這節課,心都會隱隱作痛,也是因為心虛,連老師的微信都不敢加,我不知道該備注什么,他會不會對我的印象就是一個逃兵,或者,連印象都沒有。
大學真的是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可以有無限的選擇。很多人理解錯了大學的自由,每天匆忙起床去上課,課上肆無忌憚地吃早餐,刷劇,聊天,如同行尸走肉般往返于教室和宿舍之間,卻從未想過自己收獲到了什么。我們是否發現自己早已成了木偶,走著每天的流程,沒了思想,只是在時間刻度的推動下去完成所謂的“任務”。
選擇了貪圖享樂的安逸,我們放棄了多少學習進步的機會呢?
到了考研的時候才發現,什么英美文化,什么英漢互譯技巧,什么希臘神話,都是什么,都是曾經不以為是逃過的課,都是曾經看不進眼里的“無用書”,都是曾經鄙視過的老師傳授的學問,都是曾經放棄的東西。
是的,我們有選擇的權利,但是選擇什么真的決定了人生的模樣。
有人問,如果讓你再選一次你會怎么做?如果,可是這世界沒有如果。即使有,在我那時的心境和心態下,我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我們每天都在做著選擇,選擇追求什么,放棄什么。在做出選擇之前,一定一定要問問自己是否能承擔的起這個決定帶來的后果。
無論是在工作的你還是在學校的你,真心的希望你們能做出心中的那個選擇,也希望那個選擇是正確的,能為你的生活添上一筆色彩。
選擇,是另一種形式的放棄。
沒有人能提前告知選擇的結果,我們要有做出選擇及直面結果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