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不要合群

文/曾瑩娟

人到了深夜總容易矯情,內心總會特別脆弱

我是個不合群的人,跟室友作息時間剛好相反。

很多時候她們準備出門吃飯了,我就剛好回宿舍,我準備睡覺了,她們還在嗨。

慶幸的是沒有鬧什么矛盾,彼此尊重,有課的時候一起上課吃飯,沒課的時候各做各的。

大部分情況下是周末我喂養她們,所以相處的很好,不存在排斥現象。

之前跟其中一個室友聊過合群的事,大部分情況下,你不合群就集體排擠你。

人總會恐懼自己成為少數人

而被迫合群,一個老師上課和我們閑聊時談到“人應該篤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你就是你,堅持自己的想法

可是又有幾人真正能夠做到呢?

舉個例子,一個宿舍四個人的情況下,四個人都報了獎學金,最后成功拿到名額的只有一個人,其他人會真心祝賀她、替她開心嘛?

不會的,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沖突的時候,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個人利益。

那大家還會去申請這個獎學金嘛?我不知道

室友偏宅,喜歡玩游戲。

我好動,喜靜,不可能要求三個人將就我的作息,我就只能錯開時間,對雙方都好。

合群重要嗎?很重要。

你不合群就會被人排擠

你不合群別人就會孤立你

你不合群別人看你都帶著同情

你不合群連老師都不愿意待見你

那合群的定義又是什么?我問了度娘,它給出的回答是這樣的

合群是一種愿意與他人乃至群體在一起的傾向。
兒童表現出來的親子間依戀是合群的早期表現形式。
合群是友誼、愛情、參加群體生活的基礎。

英國心理學家W.麥獨孤認為合群是一種本能。心理學家H.A.默里認為合群是一種需要。他利用主題統覺測驗(TAT),按照被試的TAT故事中人物與他人保持友好關系的情況,給合群需要判分。一些研究表明,在合群需要上得分高的人傾向于自認為是熱情的、好心的、助人的、忠實的、慷慨的。女性在合群需要上得分高于男性。相當一部分研究證明,合群需要與成就需要有負相關,女性在合群需要上得分較高,而在成就需要上得分較低。成就需要的特點是關心自我改善,重視能顯示個人工作效率的課題。合群需要的特點是關心他人的心理安適,關心與他人的關系。

心理學家S.沙赫特認為合群與恐懼有關,合群能降低恐懼,恐懼程度高的人比恐懼程度低的人更傾向于合群。他還發現,出生順序與合群有關。長子、長女和獨生子女害怕時表現出更強的合群傾向。這種傾向隨出生順序而遞減。I.薩爾諾夫和P.G.津巴多研究了恐懼和焦慮與合群的關系。結果發現,高恐懼組被試比低恐懼組被試更希望與他人在一起,證實了沙赫特的結論。但焦慮則產生相反的結果,高焦慮組被試比低焦慮組被試更希望單獨活動。L.費斯廷格的社會比較理論也被用來說明恐懼與合群的關系。當恐懼時與他人在一起,可以看到他人如何反應,據此來確定或評價自己的反應。P.謝威和M.克林納特認為,評價自己的反應固然是重要的,但了解情況的需要是更加強烈的,他人往往是信息的重要來源。當人們面臨不熟悉的情況時力求了解這個情況,于是導致合群行為。

可是即使這樣,我還是不要合群,我想要真實的自己,我感覺和室友在一起我放不開自己,我不能做自己想做的,我只能放棄自己的愛好。

我為什么要去遷就他人?

我為什么要去在意別人的眼光?

在意別人的眼光能讓我變高變瘦變漂亮嗎?

既然不能,那為什么不把合群的時間花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去豐富自己,充實生活

借用一句歌詞“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我才不要合群,略略略。

圖/微博

上一章

下一章:你在害怕什么

簡寶玉分享會日更寫作打卡第二十五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