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閑情

? ? ? ? ? ? ? ? ? ? 秋日閑情

? ? ? 天黑了,雨落了,秋來了。

? ? ? 郁達夫先生說“北國的秋,來的清,來的靜,來的悲涼。”是啊,這里的秋沒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沒有波心蕩漾,橋邊紅藥;沒有鱸魚莼菜,蟹螯金液。只有孤身懸在天際冷落的弦月,只有夜雨敲枝后的陣陣寒涼的被衾,只有那一陣風來簌簌下落的銀杏葉。

? ? ? 還來不及嘆一句“天涼好個秋”,秋日卻已然過半。它無聲無息,卻又無處不在。是清涼的雨絲拂過面頰,蕭瑟的秋風卷過殘葉的身軀,還有那日漸鋪滿落葉的小道。我知道的,它就在我身邊,每日與我相伴。夜晚走過園中石道,一陣風過,枝頭的黃葉在空中打了幾個轉后翩然而下,悄然落在地上,靜靜地躺在那里,仿佛失去了生命。我彎下身子,拾起幾片秋葉,細細看去,葉上的每一道細紋都訴說著秋意,一葉知秋就該是如此吧。

? ? ? 不知為何,我對秋總有一種不同尋常的情結。也許是在那個季節遇到的那張面孔,也許是在那道夕陽下記住的那個眼神,也許是在那抹月色下流過的眼淚。不過,那些都是過去了,而現在可能是因為秋天是一個能牽動人綿長思緒的季節,它就像是一把梭子,來回穿梭在過去與現實之間,織出一匹有悲有歡、有笑有淚、有喜有憂的布。每個人都用那匹布裹緊自己的身子,有時想將它摒棄不顧,有時又想將它倍加收藏。說不清人性為何會如此復雜,失去后才懂得珍惜,錯過后才頻頻回首,離開后才深切懷念。其實,我們曾經都真心地想將一切美好收藏,可后來不知是忘了還是變了心境,總之不再如初了。

? ? ? 流年飛度,韶華易逝,秋天正是昭示逝去的季節。漢樂府詩云“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秋風蕭瑟中百花凋零,留下的或許只有那幾朵殘菊,殘菊之間尚可團團相伴,而人卻只能顧影自憐。不想說那句“物是人非事事休”,但人這一世確實如此,從來沒有永久得到過什么,但卻在逐一失去。很感慨李商隱那“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的心境,詩人即便參透世間浮華不需愛憎,可他又何時從紅塵中抽身,不然也不會有“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之說了。

? ? ? 有人說“秋風是從過去吹向未來的”我們始終把握不了其蹤跡與方向,就像我們永遠無法找尋回憶的源頭與前路的方向。一直追溯到那個不知是哪一天的深秋清晨,他邂逅了在水一方的伊人,初見的心動定格在記憶深處。他徘徊在秋風中搖曳的蘆葦間,叢溯洄到溯游,行行重行行,他一直尋覓著,至于其結果如何無人可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通詩樸實無華,沒有煽情渲染,可讀來倍感人心。是因為每個人都有過那一段無果的盼望,行走在若即若離間的悵然。在這個略顯凄清的季節,不知發生過多少催人淚下的故事,看別人的故事有的也許會輕易忘卻,但它在當事人的心間卻是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記。

? ? ? 紅樓中林黛玉讀《秋閨怨》、《別離怨》后感懷作《秋窗風雨夕》,其中那句“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讀來最是動人心腸。她是個有秋情的女子,是那種在中國歷代文人骨血中流淌了千年的秋情。那份情是寂寥的,寂寥中帶著清歡;那份情是凄清的,凄清中帶著傲岸;那份情是孤獨的,孤獨中帶著深切。對柳永來說那是“多情自古傷別離”的此去經年;對蘇軾來說那是“今夕不知何夕”的拍手狂歌;對李清照來說那是“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慘慘戚戚。在他們的世界里,一花一葉總關情,一草一木皆禪意,因此才會在泛黃的紙箋留下秋日的剪影。

? ? ? 亦不知今時今日這個世界上還存著多少秋情?香山上的紅葉如舊,可少了那一抹深藏在林間纖弱的倩影。時隔近百年,誰還會如林徽因一般幽居雙清,品茶吟詩。記得一段頗有情韻的對話:問道“香山的葉紅嗎?”答道“心動則葉紅。”的確如是,紅與不紅在于心中情念,若是沒有秋情之人賞玩,葉再紅那也是枉然。

? ? ? 枝頭冷月西斜,雨還在瀟瀟索索地下著,明日如何我不知,只知今夜如此。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