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注于解決問題
關鍵詞:謹言慎行 活在未來 元認知 冷靜期 節奏感 花時間訓練 尊重孩子的解決方案 習慣的力量 家庭氛圍 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選擇 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讀這一章時,突然想起來去年在微信某個群里聽過一位做了幾十年幼教的老師在節目中反復強調的四個字:謹言慎行。這四個字在去年的我聽上去是極其普通毫無色彩的文字,而到了今年,我甚至可以一聽到這四個字就浮現很多孩子成長中的情景,并感嘆這一定是老師幾十年來最深刻的感受。學齡前小孩模仿最多的人就是自己身邊最親的人,一般就是父母。父母任何一句被孩子聽到的話,在孩子心中都會發芽,大人任何的語言和行為,都會在孩子那里找到影子。這時候的我,才真正領會到了《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里提到的一種管教方法:每天和孩子使用愛的語言。這些語言就像我們學一門外語一樣,甚至剛開始需要我們強迫自己去背套路,有些話我們自己說出來被自己聽著都覺得別扭,可是不要放棄,逐漸的你就會慢慢適應這套語言,而這一套語言對你的孩子來說,就是母語。孩子會用最自然的方式去接受這一套和善而堅定的愛的語言。而我們要做的,便是做好自己。
記得有一次3歲的女兒要求和我做游戲,她做媽媽我做女兒,假裝她帶我去迪士尼玩。游戲剛開始我假裝哭鬧要吃冰激凌,女兒很溫和的對我說:寶貝你不能吃冰激凌,因為你現在有點咳嗽。我再繼續假裝哭鬧說自己走不動了要求媽媽抱我走。女兒又很溫和的說:讓媽媽抱抱你就不累了。但是你現在長大了比較重,所以我只能抱你一下下哦。我便是在這樣的游戲當中看到了我平時對孩子的影響,而這些話都是我刻意練習的結果。實在非常感激我在去年8月份遇到的孩子的叛逆期,讓我痛下決定尋找與孩子相處的書籍,從而讓我逐漸開始成長起來。我也會時刻勉勵自己:謹言慎行,每一天,每時每刻。
關注于解決問題,實際上是在幫助孩子和自己活在未來。當我們的孩子遇到她自己的困擾時,或者孩子出現不良行為對大人造成了困擾時,我們可以選擇懲罰孩子,也可以選擇自然后果或者邏輯后果。但是在我看來最好的工具是關注解決問題。因為每一次發現問題都是全家成長的絕好機會。我們能夠通過關注解決問題得到下面的收獲:
1. 孩子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習到與他人相處的技能。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傾訴、聆聽、頭腦風暴、踐行以及反饋的過程。
2. 成功是成功之母。孩子一旦有了憑借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的經驗,她便可以在此之后非常有自信的再次走這套有效模式,逐漸養成這種關注解決問題的習慣。這套模式就成了他自己解決未來許多問題的工具。
3. 不再懼怕問題和困難。因為孩子已經從這樣的刻意練習中懂得了一個最樸實的道理:辦法總比困難多。
4. 和諧的家庭氛圍。一個關注解決問題的家庭,對孩子來說是溫暖的,是充滿理解和支持的,是沒有責難和羞辱的。是沒理由不去愛的。
因此,我們說我們要關注于解決問題,這件事中解決問題的主角是誰呢?是家長嗎?還是孩子呢?我想,最關鍵的人物必然是孩子。既然孩子是主角,那就存在一個問題:由于年齡和人生經歷的局限,孩子能提出的解決方案在大人眼里未必是最好的方案。這時候我們怎么辦呢?我們是要按照孩子的想法去解決嗎,還是大人也提出自己的建議呢?這時候就推薦頭腦風暴了。這樣我們就已經說到了關注于解決問題這個方法的細節操作層面了。下面我就列出這個方法的整個流程。
關注于解決問題的步驟
第一步,大人馬上認識到這是一個問題,然后心里元認知能力告訴自己:哈,出現一個問題了,這是一個進步的好機會。
首先,必然是發生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是一個問題。可能是孩子的不良行為(前面說過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不能簡單說成不良),也可能是大人的不良行為和孩子不良行為的共同作用。例如孩子在外面偷東西或者打人了,又或者在家里和家長鬧矛盾吵架了。這時候大人需要先跳出來,千萬不能和孩子進入報復循環或者權力之爭。
第二步,冷靜期和節奏
這一步至關重要。不跟孩子在爬行動物腦時期討論如何解決問題。這是徒勞的。在剛開始發生矛盾小孩或者大人小孩情緒都比較激動時,我們只做情感連接,度過這段冷靜期。我們可以通過擁抱、直接叫停表明自己退出,積極暫停等方法,并預約解決問題的方式,問孩子是否需要過段時間單獨聊聊,還是放進家庭會議。
這里說的節奏便是:
爬行動物腦---冷靜期---適合解決問題的時期
在爬行動物腦階段,孩子或者大人孩子是沖動的,是情緒化的,是不理性的,需要的是獨自安靜,或者擁抱,或者一句我永遠愛你,或者只是傾聽。這個階段不要試圖去說道理,不要去給孩子指點迷津。孩子需要的是鎮定劑安慰劑而已。
這時候的大人還要記住一句話:管住自己的沖動行為。如果連自己的行為都管不住,如何教育孩子管住他的行為呢?這個階段千萬不要去懲罰孩子或者羞辱孩子!
在度過冷靜期之后便是適合解決問題的事情。我們可以找一個兩人獨處的機會,或者把問題放在家庭會議上做討論和頭腦風暴。解決問題的3R1H需要提出來:
related相關
respect尊重
reasonable合理
helpful有幫助
這個過程中,大人最好只扮演提問的人,不斷的問一些啟發式問題,讓孩子來回答。孩子會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在大人的引導下得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例如,我們來討論一下上次xxx的事情。你能告訴我上次到底是怎么回事嗎?你認為這件事里的問題是什么呢?你當時是怎么想的呢?你現在是怎么思考的呢?你有什么好方法來解決這件事情嗎?如何立即行動起來呢?需要我做一些配合嗎?以后再發生類似的事情需要如何解決呢?以后行為上需要調整一下避免類似事情再出現嗎?如何調整呢?
我推薦在家庭會議上做頭腦風暴,這樣孩子盡可能多的列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大人也提出一些自己的解決方案,等大家把全部的點子都擺出來之后,再一起用上面的3R1H作為標準來進行挑選,剔除不相關的不合理的不尊重人的,選擇有幫助的。請注意,如果最后挑選出來的解決方案確實能解決問題,但是大人心里覺得這不是最優的方案怎么辦?認可孩子的方案,讓孩子先按照討論結果的方案去解決問題,在解決過程中如果出現問題再繼續討論,優化方案。如果孩子已經能用次優方案解決這個問題得到很好的結果,那就鼓勵孩子就好。重要的是,這是他自己的創意,這也是他自己作為主角在做事。還有比這更重要的嗎?作為家長,倒是在事后無關痛癢的時間無意間聊起此類話題,說說假如是自己會如何處理,思考角度會有什么差異,作為一個談資即可。
在我看來,根本也沒有所謂最優解決方案。因為大人比孩子多的只是一些社會經驗,但是也有很大局限性,如果換一個社會經驗更豐富的大人,解決方法未必相同。因此,我們與孩子交流想法,讓孩子去做解決問題的主角,相信孩子在成長的十幾年期間這樣的反復多次練習之后,定然能比大人有更好更有創意的方案。
再說一下冷靜期和節奏的概念。這個概念不但大人要知道,還要讓孩子也知道,不是對孩子說一次兩次孩子聽過就完了,而是要把這兩個詞的概念植根到孩子大腦里。節奏感很重要,爬行動物腦-冷靜期-解決問題的時期,這樣的節奏,就像呼吸的節奏,早晚變化的節奏,四季更替的節奏一樣,是需要時間醞釀的。
另一個重要概念是選擇。讓孩子在生活中充滿選擇。這樣,孩子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同時也能培養他的責任感。
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下,和孩子聊天,問一些啟發式問題(千萬別預設答案),就能逐漸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通過孩子的回答,能通過他的眼睛看到他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我們需要時不時穿上孩子的鞋走走,感受他的沿路風景。
行動:回北京之后,我打算做家庭talk show節目,把一些自己家庭里遇到的問題做討論,進行思考,集思廣益。希望多年之后回頭來看,除了收獲還有滿滿的成長的記錄。
多年之后,我終于對人生有個感悟:put it on the table。我們所做的任何事需要有一個品質測評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把它放到桌子上來,經得起展示,經得起討論,經得起推敲。對個人品牌也是一樣的。咱們是誰啊?咱們就是品質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