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反思
我知道作文分數的衡定并不代表了作文水平的真實高低。可是每每逢大考之時,我總是與自己的期盼相差甚遠,這一點問題我自己不僅早就意識到,更有旁人與我提及且建議。甚至我一直在找尋平衡,不如說是在逃避這個現實的問題。
說真的,我并不想為所謂的要取悅老師的眼球來寫出那些我自己都不甘再讀的文章,若是文章一板一眼,如鑲嵌著的模板一樣,那有什么意義?但是我漸漸地意識到,若是我自己在這種細節上較真,于我自己并無益處。只是更讓我陷入了一種矛盾的境地:想要脫穎而出,又要在所謂規矩中行走……仍需摸索。
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但仔細玩味,發現這話的立足點仍是占有,所以才會有占有欲未得滿足的痛苦和已得滿足的無聊這雙重悲劇。如果把立足點移到創造上,可以反其意而言: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其實對于這個命題有三個角度。
第一從蕭伯納的角度而言,在于“悲劇”和“悲劇的根源”。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所有的得到都是從功利心和欲望角度入手,因為滿足膨脹的欲望是無窮的,所以無論是得到還是得不到,都是空虛的,而現實生活中,因為得到的能力比欲望膨脹的速度要小得多,兩者的難以調和,更是一種陷入痛苦的境地。
第二從后者的立意來闡述,是改變了對于人生的態度,把立足點從在意結果轉變到享受過程,所以無論是得不到時體驗追尋的過程還是得到后內心的豐盈,都能夠給予人快樂、激情和人生的大美。
第三是從整體思想出發,對于人生的不同態度和理解,對于關注點的不同深淺,便會有不一樣的人生體驗。而從兩者思想的深處來看,卻是統一的:告誡人們要擺脫占有欲和結果帶來的快感,太重視結果,那么所經歷的過程便是苦旅,而得到了結果卻忽視了過程,同樣是痛苦的,而人應從創造的過程追求自我,這樣才能收獲人生真正的幸福。
◎而我自己在寫作文的時候,一度懷疑自己是否偏題,其實事后自己在梳理思路的時候,發現自己選取的是第一個關于欲望和痛苦的角度,并不算偏題。而真正的原因出自當我在有太多想要說的時候,我不能很好的厘清孰重孰輕,有所選擇,而導致了語言繁瑣,思維不清晰,或許我自己是看得懂的,而別人未必能在短時間內就抓住我思維的核心。
這寫作的弊端一直是我的短板,當一個人擁有太多材料和想法的時候,更難的是如何去準確的把握和選擇,把思路清晰的文章表達出來,而不是成一團漿糊。
?自我重修
追尋之于我們的人生意義
?????????????????? —————重新立意和修改之后的考場作文
帕斯卡爾在《人是會思想的葦草》一文中有這樣的論斷:“人既是偉大的,又是卑賤的。”人的卑賤在于人的當下是殘缺而有限的;而人的偉大在于能認識并正視自己的卑賤,并不斷超越和創造。所以,這對于我們而言具有現實意義——?人常常因自己的失落和殘缺,于當下的不足而去追尋更高的境界。我賦予其一個名詞為:“至上情結”。
人的有限和殘缺是人生的必然,而那些偉大的人能夠直面自己的有限并有勇氣去突破,去追尋更加高遠的自我。王陽明一直于儒釋道的學問中不斷尋求定位而不斷挫折,遭遇了種種悲痛的境遇,不斷被貶官和排擠,最后淪落至云貴而“茍安”的他,重新省視自己的悲慘人生,就在這樣一種境地下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境界——那震驚了當時朝野的“龍場悟道”,擁有了也許他一生做學問都不能得到的思想財富——心學的精髓和靈魂,以更加超脫而廣大的思想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
這是從一種殘缺的不滿和不足中掙脫出來,去尋求作為一個思想家的靈魂所在。這是王陽明在有限的人生空間里,有限的自我能力中,不斷地去追尋無限的生命可能和無限的思想境界。???????
然而,對追尋的理解不只如此。在謝爾希爾福斯坦的繪本《失落的一角》中描繪了一個殘缺的圓在追尋自己的遺失的另一小部分的旅程中的故事,而當他終于找到自己的另一部分變成了一個完整的圓之后,卻再也無法像之前一樣感受旅程了。這不得不給我們一個新的啟示,我們不僅要懂得追尋的可貴性,懂得從“卑賤'到”偉大“的必經之路,更是要把”追尋'當做自己的常態——不僅僅止步于對當下的不滿的超脫的追尋,而是真正地因為無限的渴望而追尋,真正地為了自我砥礪和成長而追尋。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三種單純而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尋找,以及對于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這種激情是植立其心中,不因外物而易的,竭盡一生的追尋。所以說,如果“生為堯舜死亦枯骨,生為桀紂死亦枯骨”為人生而的悲劇和不幸,那么這種追尋的力量是不可測量的,是人無論在得到或者得不到的境遇下,都保持著渴望和超越的姿態,或悲或喜,亦是人生大美。
美國意義治療學派的創始人弗蘭克說:“大多數人活在意義的真空里。”究其根本,是我們不知道我們該追尋什么,也不知道該怎樣追尋。而我認為,一個人所要追尋之路的前提必定是要認識這個世界,認識處在世界中的自我,根據對世界的價值觀的確立和反思,而有了感知心愛之物的能力,向著完滿的意境前去,促成生命的完整。
羅素在對這個世界的基本認知之上,明白了愛情對自我的重要,明白了知識對一個人成長的必然,更有身為一個社會人對于社會的責任感,這些都是“凌駕”于價值觀之上的追尋。這種真正的追尋是不盡的,是不斷超脫,不斷在追求真正自我的路上,臻于高尚和完美,我們應明白自我的局限和卑賤,更應知曉這些后,追求自我更高的境界,追求自己的真實渴望,只有這樣,無論是得或是不得,亦是得,亦是歡愉和進步,亦是超越和改變。
這是創造和追尋的永恒,是追尋賦予我們的人生意義。
??????????? 于2017.4.29?? 15:16? 向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