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已經討論過,相對“估值”來看,“價值”才更重要,但在提升自我價值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弄明白:究竟是什么在決定我們的價格(估值)?
最重要的因素究竟是什么?我知道你想到的可能是“你的價值”——只有成長才能不斷增值。不過,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還真不是它。再想想,實際上有更重要的因素存在。等我揭曉答案之后,你可能會覺得:“?。∵@個我早就知道了呀!”可問題在于,只是知道沒有用,因為你和我們所有人都一樣,“一不小心就會忘掉”……
這是個很好玩、很普遍、少有人認真思考卻值得注意的現象:
我們每個人都一樣,都會一不小心就忘了“最重要的是什么”。
【對于學過的知識,我們只是在大腦中建立了模糊的印象,如果不經歷不斷重復、不斷應用、不斷反思,最后融入自己的意識和行為,那個“學過的知識”就是沒用的。“知道”僅僅是第一步,如果沒有“做到”,那是極其遺憾的事情,因為你終生不會知道那個“知識”意味著什么,不知道它會給你帶來多少改變,不知道它會給你的命運多少影響,你不會有那種刻骨銘心的感受。
只是“知道”,在每個人身上的日常表現就是“一不小心就忘了”。】
一個人給自己買手機,用它與這個世界產生更多、更好的聯系可能是更重要的吧?其實,與這世界產生強聯系,是增強生活幸福感的最根本方式??墒悄憧纯粗車椭懒?,絕大多數人正在用手機全方位切斷自己與這個世界的真正聯系——真可怕。
【說到這里,我想到一點,我們是不是應該加強與這個世界的聯系?可我看到的現實是,大量的年輕人不愿與這個世界發生真正的聯系,他們寧愿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除非生活所迫。好像大部分人都沒有與周邊的人或物發生真實聯系的欲望與方法,遇到人他們不由自主地躲閃,或者發生很不自在的聯系。為什么?在中國社會環境中長大的這一群人,大量地出現社交困難癥,我也在其列。我們從小得到的多是負面反饋,這使我們“很受傷”,為了保護自己,我們寧愿蜷縮在自己的世界里。問題是,幾乎沒人在沒有問題的環境中長大,雖然“受過傷”,但還是要長大,那就必須勇敢面對自己的問題,不斷學習相關知識并引導自己,這沒有什么可憐的?!?/p>
人們在各個領域都有這個傾向:動不動就忘了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
現在,回到原本你就應該知道的答案上:
在市場上,決定價格的最重要因素是需求。
【應該時刻把“需求理論”放到自己腦子里,努力去做最被需求的事,努力成為最被需求的人。】
千萬不要以為價格和成本直接完整相關,其實它們只是間接部分相關。人們出錢購買一個產品,是因為他們真的需要,而不是因為那個產品的制作成本有多高。(所以,了解大眾的剛需最重要,這個“剛需”不一定是大眾實際的需求,可能是“大眾以為的剛需”。)假設你有一個產品,在我購買它之前,你的一切成本都和我無關,你的情懷也和我完全無關;我不會用你的成本來衡量我用多少錢來買,衡量我該用多少錢來買的主要標準實際上是我的支付能力——依然與成本無關。另外,如果我是為了情懷而掏腰包,那么我的支付行為應該稱為“捐贈”,而不是“購買”。
從這個角度來看,很多人的絕望其實都有一致且清楚的解釋了。
——天吶,我這么努力,我這么勤奮,可為什么還是這么慘?!
也許很無情,卻是事實:這個世界并不需要你。
【振聾發聵!是的,不要急著喊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卻還是這么慘。到這里,你應該問自己一句:這個世界需要你嗎?如果這個世界不需要你,你憑什么要價呢?在向這個世界索取更多(名利、金錢等等)的時候,你有沒有問過自己,這個世界憑什么給你?如果你成為被這個世界需要的人,需要等程度越高,世界給你的回饋自然越高,不是嗎?】
做人,就要做最有用的人;做事,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事;做產品,就要做真正有用的產品……這是很樸素的道理,也常常是“一不小心就會被忘掉的最重要的原則”。
【人人都想從這個由人組成的世界中獲得更多,名也好,利也好,那么方法很明確了,做最被這個世界需要的人,從自己的身邊做起,從自己手上的工作做起。】
你如何才能變得更值錢呢?
答案很簡單啊——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
剛才提到這么一句你可能沒太在意:
與這世界產生強聯系,是增強生活幸福感的最根本方式。
現在你反應過來了嗎?為什么少數人明顯比大多數人更幸福,而且幸福程度高出很多?解釋很簡單:
他們與這個世界有更強的聯系。
更為清楚且深刻的解釋是:
他們身處的世界真的很需要他們。
【我要問自己了:我身處的世界很需要我嗎?我可以被替代嗎?】
那個世界需要他們,于是,那個世界自然而然地會更重視他們,甚至不惜高估他們——就這么簡單。
被真正需要是很難的事情,否則為什么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呢?只要做到真正被需要,生活中的大多數煩惱都可能因此煙消云散。
你給老板打工,如果對你的老板來說,你在給他打工的人里是最有用的那個,那么你的收入、你的待遇一定是最高的——跑不了。你談戀愛,如果對你的戀人來說,你是最有用的那個(而不是膚淺地“覺得最重要”),那么他就不僅僅是愛你那么簡單了,他最終一定會“離不開你”——跑不了。你做產品,如果對用戶來說,你的產品是最有用的那個,那么你的產品最終一定是最受歡迎的——跑不了??纯碤Q、微信、支付寶就知道了。為什么他們在移動端用戶最多?因為對那些用戶來說,它們最有用——就這么簡單。
【這個世界上無數例子一再證明,最被需要的(最有用的)最終一定是最被重視的。這就是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p>
如果你覺得“成本決定價格”,那你就會不由自主地“不惜一切代價”去做事——當然,你也更可能成為“對你付出了這么多,你卻從沒感動過”那種類型的幽男怨女。
【記得以前我追一個女孩,拼命對她付出,以為自己對她好,把自己都感動了,結果是“你是個好人”,現在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我根本就不知道她真實的需求是什么,也就沒有根據這個需求去努力成為她最需求的人,這時候的我就是那種典型“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卻從沒感動過”的人。自己做了很多,把自己都快感動了,自以為很努力,卻沒有想過這是不是最被需要的,是不是有用的。所以,做事不是以“努力程度”、“做事多少”來論,而是有沒有把事情做在“點子上”,這個“點子上”就是指最有用的。
這么說來,我必須對我日常的工作進行反思,我努力在做的那些事是不是最被需要的?我做事情有沒有做到點子上?洞察需求是必須要下的功夫。】
如果你反應過來了,明白原來真正決定價格的是需求,那么你很快就會發現,你需要為之努力的完全是另外一個方向。
【對我的生活和工作很有啟發意義,俗話說,做事要做到點子上,什么是“點子上”,就是“滿足最關鍵最重要的需求”,否則就是無頭蒼蠅,做得都是無用功?!?/p>
在我個人的世界里,我對這一點有極為清晰(也可能是更為清晰)的感受。前面提到過,我天天琢磨我寫的東西對別人是否真的有用【我是不是應該天天琢磨,我做的事情是否對別人真的有用?】,其實就是“需求決定價格”這個價值觀的徹底實踐。
由于“對別人有用”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再寫作過程中甚至放棄了大多數的修辭,只留下不可或缺的兩種對比——類比和排比。“文筆”對我來說根本不重要,因為它對我的讀者來說根本不重要。對我的讀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我花時間、華經理、甚至花金錢讀到的東西,最好能給我帶來真正的變化(這是“有用”的另外一個說法)。比說修辭了,有時為了達到“真正對讀者有用”這個目的,我連傳說中必須要有的“簡單清楚的結構”都放棄了,且不惜付出被認為“啰嗦”、“重復”的代價——因為有些重要的內容,就是需要通過反復陳述才能說清楚,從而讓讀者弄明白、做得好。
【“需求決定價格”其實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價值的方法論,這就是實踐和應用,從而舉一反三啊。】
這么多年來,我很清楚地知道這個價值觀為我帶來了多大的收益和幸福。
讓我們稍微聚焦一下。先聚焦到自己的生活上。我們身處的世界,其實主要是由人構成的。當我們希望被身處的世界真正需要的時候,只不過是希望被身邊的人(準確地說,是那些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人)真正需要。
那么,你就要花時間琢磨一下:
他(他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最需要的又是什么?
我是那個能滿足他(他們)需求的人嗎?
如果我能,我又沒有必要成為必需?
如果我不能,我怎樣才能?
有必要一定由我去滿足他(他們)的需求嗎?
……
你有沒有思考過這些看似簡單甚至很多人干脆認為“沒必要”的問題呢?事實上,很多人(絕大多數人)從未認真思考過。他們只會在被告知自己不被需要的時候惱羞成怒,卻從來不知道結癥究竟在哪里。
【那些人只不過思考了我們沒思考過的問題,并進一步踐行了他們的思考結果而已。這難嗎?說難,對大部分人來說確實很難,因為絕大多數人沒有“向自己提問并深入思考的習慣”,對他們來說,他們不可能有這樣的行為,更不可能有這樣的結果。說容易,也容易,對那少數人來說,遇到事情,不斷向自己提問,不斷思考,不斷尋求答案,這對他們來說只是習慣而已。問題是,我目前是前者,如何轉變稱后者?沒有他法,刻意練習,一遍遍嘗試、重復,不放棄而已,從跌跌撞撞到健步如飛,如果不經歷那個“拖著步子,不怕摔倒,不停練習”的過程,是不可能實現的?!?/p>
最后一個問題,其實挺深刻的。很早我就知道所有“有趣的人”都是被需要的,可當我認真問自己:“有必要一定由我去滿足這個需求嗎?”我得到的答案是:“真的未必”。轉念想想,“做一個被認為有趣的人”和“自己活得有趣”真的是完全不相干的兩件事。不僅如此,為了做到前者,后者還常常受到損害。對我來講,這多少有些得不償失,所以我早早放棄了那個方向,然后“瞬間”發現,原來有很多人特別擅長“被認為有趣”。如果這世界真的需要他們,那么已經存在的“他們”也足夠多了,多我一個或者少我一個根本無所謂。于是,我更覺得自己的選擇比較合理了。
【經過深思熟慮,做出自己的選擇,命運(至少是部分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p>
還有一點就是:從“需求”出發,不管是“真的需求”,還是“覺得需求”,我們都能看到這個世界更多的真相。
例如,星座這東西在我的世界里是“沒用”的,甚至是“沒必要存在的”。但睜開雙眼,看看大千世界,有那么多人討論和研究這個東西,甚至按這個東西的“原理”去指導自己的選擇。這個現象清楚地告訴我們:無論我如何作想,星座這個東西還是有很大需求的(不論是真需求還是偽需求),所以,我即便不信星座,也沒工夫“討厭”星座。
【我們有自己的相信和選擇,但我們也要看到這個世界眾多人的選擇,我們不一定認同,但當大量的人做出同樣的選擇,我們不得不重視,并且利用這個大多數人“以為的需求”去做出自己的選擇。我們沒工夫討厭客觀世界,我們接受它的一切,雖然并不一定同意它?!?/p>
這種思考的結果,通常被含混地描述為“有修養”。對這個世界越清楚的描述就越有指導意義,并能讓我們有所依據地做出判斷:而那些含混的描述,常常讓我們“不知其所以然”。有了這種清楚的描述之后,我們就很容易顯得“有修養”了,因為我們很清楚:我們的“需求”是我們的,別人的“需求”是別人的,我們的“需求”和別人的“需求”不僅不一定相同,也常常沒必要相同。于是,我們沒必要把時間耗費在這種“必然的不同”上——隨它去吧。顯然,這種選擇是不需要耗費許多年就能“修煉”出來的,不是嗎?
【世界是多元的,人是多元的,人的需求也是多元的。這里涉及到個人應該如何對待這個世界里與自己不同的東西,不同的種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習慣、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觀念,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是對的,我該如何面對這種矛盾?】
拿出你常用的本子,寫下一句很樸素的話:
挑最被需要的事情做。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是最被需要的事情,那么你就是最被需要的。我們已經講過,“最被需要的”實際上總是被高估——這是幾乎永恒的現象。
人們在提到“換位思考”的時候,“換位”的對象通常是指另外一個人。我在提到“換位思考”的時候,“換位”的對象通常不是指某個人,而是指整個世界。你要深入思考的,不僅是站在對面的某個人會怎么思考,而至少是“這一類人會如何思考”,甚至是“大多數人會如何思考”。畢竟我們剛剛討論過:這世界主要是由人構成的,你了解的人的類型和數量越多,你對這個世界就越了解,你就越容易明白這個世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要思考“這個世界里的大部分人在想什么,他們的需求是什么”。】
不要抱怨這個世界。馬克吐溫說得好:
讓你陷入困境的,并不是這個世界;真正讓你陷入困境的,是這個世界最終并非你所想象。
【你所浸潤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習慣決定了現在的你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特征,但這并不是真正的你,真正的你是經過不斷探索、篩選選擇出來的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