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孩子的感受,陪伴孩子的陪伴

感受是一件很讓人困惑的事情,而孩子在他的世界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感受。

在《3~6歲孩子的正面管教》這本書上看到兩個例子:

3歲的小明蹦蹦跳跳地跑進廚房,他的媽媽今天因為開會回家晚了,正在那里準備晚餐。

“看,媽媽,我——畫了一架飛機!”小明興奮地說著,激動地揮舞著他手中的紙。

“真棒,寶貝。你簡直是一個畫家了。”被打斷的媽媽頭都沒有抬就回答道。

小明注意到媽媽的雙手一下也沒停止炒菜,她眼睛也沒有看一下他畫的飛機。小明接受到地真正信息是什么呢?

小明長大到5歲了。一天,爸爸一邊在家做椰奶西米露,一邊看電視上的足球比賽。小明想幫爸爸做點什么,就去拿椰奶盒,重重的椰奶盒從手里滑了下來,半加侖椰奶撒到了廚房的地板上。

小明怯生生地抬頭看看爸爸的臉。“對不起,爸爸,”他說,“你生氣了嗎?”

爸爸狠狠地皺著眉,緊咬牙關,用細而緊張的語氣說:“不,我沒生氣。”當小明哭起來時,他還奇怪為什么。

我聯想到了查理·芒格喜歡用的思維方式,老先生對人類心理傾向引起的錯誤情有獨鐘,從別人的失敗經驗中來學習。我們是不是也像例子中小明的爸爸媽媽一樣,用類似的方式來回應和對待我們的孩子?

我的孩子也處于3~6歲這個階段,我觀察到他慢慢長大,漸漸地對情感的感受變得很敏感。

很多次,晚上幫助小家伙洗澡的時候,小家伙通常異常好動,不會配合我要求他去做的事情。比如“寶寶,請站在洗漱臺這里刷牙。”而小家伙經常是拿著牙刷放在嘴里又蹦又跳,等他把牙膏的泡沫撒地地上到處都是,我就開始有點難受了。雖然沒表達出來,可小家伙卻能感受到,他很多次問我“爸爸,你不要生氣嘛!”,“我沒有生氣。”,“那你皺眉了,不好看。”

圖片來自網絡

讀到這段文字,我意識到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可以很敏感地感受到我傳遞的情緒,我意識到了我在不自覺地傳遞給他一種負面的情緒。

“感受是能量的語言。你無法看到或者聽到這種能量,但是你能感受到它(積極或消極,正面或負面)。忽視它或者潛移默化中教我們的孩子忽視它,是不明智的。當你切實體會感受的能量時,它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大人和孩子們會在他們的臉上、聲音里以及動作或站立的姿勢中表達情感的能量(在這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看到它)。”

如果用玄一點的概念來解釋的話,我和孩子對話之間的聯結中存在一種場域,而我更多地決定了這種場域的性質。當我感覺不好時,我可能沒確切地表達出來,但是我通過非語言的方式傳遞在這個場域中,而處于3~6歲階段的孩子他可以很敏感地覺察到并反饋給我們(再小的時候也能覺察到,但是可能無法明確地反饋給我們)。

所以孩子感受到的感受很重要。還要注意的一點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正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并且常常會認為你的任何感受都是因為他們而引起的。

換句話說,當我們由于在工作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并帶著情緒回家;又或者是夫妻之間發生了一些矛盾導致的爭吵……孩子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得到家里的情緒場域,并且很有可能會認為爸爸媽媽的情緒是由于自己導致的。

所以,向孩子解釋我們的感受及其原因,就顯得很有必要,避免我們和孩子之間產生很多的困惑和誤解,避免孩子承受了本不該由他們承受的心理壓力。

通常我們襲得的是這樣的對話:

“不要哭,哭什么哭,男子漢,不準哭。”

“有什么好難過的,撿起來就好了。”

“沒什么大不了的……”

等我們慢慢長大,有自己的想法時,到了青春期。我們通常會這樣想:

“我的父母不理解我。”

“我永遠不會告訴父母我和我的朋友在做什么——他們只會說教,發脾氣,永遠無法交談。”

真正成為孩子的父母,并去思索孩子的養育方式之后,才領悟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缺失的是什么。雖然說,任何時候開始改變都不會太晚,但是等的時間越久,也會越困難。“最好的時機是現在,在他還小的時候,花在與你的孩子交談,傾聽他的幻想、想法和感受,教給他了解生活以及陪伴他的時間,是你將來永遠都不會后悔的一種投資。”

感受孩子的感受,陪伴孩子的陪伴。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