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名家點評
讀此詩,非但可見章法之奇,亦可見用字之妙。試統計“云鋒”、“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等詞,哪一個不古拙而合于寺院的身份。讀了覺得毫無一些煙火氣。可見就題選字,也是做詩應該注意的事。(喻守真)
此詩寫赴寺道中山景,在題前盤繞。先言行云峰數里,尚未到寺。三四句言此數里中,古木突道,寂無人跡,唯聞鐘聲出林靄間,而不知聞根在何處,有天際清都之想。……五句言山泉遇危石阻之,乃吞吐盤薄而下,以“咽”字狀之。六句言烈日當空,而萬松濃蔭,但覺#涼,以“冷”字狀之。非特善寫物狀,兼寫山中聞見,清絕塵寰。末句歸到山寺,言龍歸潭靜,見禪理高深也。(俞陛云)
賞析
在盛唐詩壇上,王維素有“詩佛”之稱。他才藝超群,精通音律,既是詩人、畫家,又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這首詩寫詩人尋訪、游覽香積寺,描繪了一座幽靜古老的山中寺院。
首聯開篇扣題,詩人置身云霧繚繞的高山中尋訪古寺。“不知”二字,說明他是初次造訪,也透露出詩人的隨意、灑脫。
頷聯通過描寫無人行走的小徑,不知何處的鐘鳴,襯托出古寺的荒僻杳遠、靜謐清雅。
頸聯兩句,詩人從聽覺和視覺的角度渲染山林中的清冷、靜謐。這兩句寫山林景色的“靜”和“幽”全非直接刻畫林中的寂靜無聲,而是用隱隱的鐘聲和嗚咽的泉聲側面襯托深山叢林的僻靜,這是王維寫景狀物的一個突出手法。
尾聯寫天色漸黑,詩人來到了香積寺前的水潭,看著澄清見底的潭水,想起了一個佛家典故:西方一水潭中曾有毒龍害人。佛門高僧制服毒龍,使他永不傷人。在這里,“毒龍”可以理解為人的欲望。“安禪”為佛家術語,意為安靜打坐。“安禪制毒龍”意為安禪入定,才能克服心中的妄念,領悟高深的禪理,到達內心清凈的體道境界,這也正是詩人尋訪古寺所體會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