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論語》學而篇07-德行與學問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p>

關鍵詞:賢 易 竭 致 學

“賢”:從臥從貝,臣為順從的眼睛,又為能干的右手,加上貝,本意善良,勞累,多財。

“易”:日月為易,陰陽交替也。

“竭”:從立從曷,立指站起來,曷指胸部,合起來指身體負重物站起來。本意為“舉重,負重”,引申為,用力達到極限。

“致”:從至從攵,送諧也。詣,本義為前往,去到。

“學”:從臼從爻從冖從子。臼指加工糧食使用的石臼。爻指事物變化的規律.冖指穩定的洞穴.

? ? ? ? ?學:孩子在穩定的建筑里對事物變化的規律的磋磨.

這一篇和上一篇都為表達一個意思,即德行和學問的關系。孔子上篇說行有余力而后學,子夏說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為什么孔子和子夏都會先把行放在學之前,而且認為行比學還重要?

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想治理天下先從自我修行做起。而仁是修身的道德標準,是君子的立身之本。一個人即使沒有學問,但能做到重賢不重色,孝父母,忠君事,信朋友,他就是在行仁道,遵仁法,這樣的人就是一個德行高尚的君子。身已修,學或不學有什么區別?所以子夏會說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

現在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德行,我們也不是根據他的學問高低而定,而是看他的言行舉止,所做所為是否仁善。我們見過目不識丁的人捐出自己微薄的收入來救助他人,也見過學富五車的貪官豪商為官不正,為富不仁。所以,德行二字體現在人的行為里,而不是學問中。

我們求學,讀書,如果一味只知學理,而不知用理,那即使學富五車也算不得是一個有學問之人。為學,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丶铱纯锤改福犅犓麄兊膰Z叨;答應孩子的事不要失信;對朋友誠心誠意;工作認真勤勉。正其身,誠其心,而后學,必有所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學而篇第一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
    鵬哥有聲閱讀 3,353評論 0 1
  • 兩個禮拜以前,我笑著說,也可能快要當兵了,離夢想,又近了。 現在,我恐怕只能說,明年我再去試試,我再完...
    羅離閱讀 206評論 0 0
  • 美人,身體從內到外干凈,靈魂從天上到塵埃干凈,美人,干凈。這是大北對著鏡子中的大北數次之后的結論。大北甚至惡俗的挑...
    彩虹之約閱讀 224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