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好久,沒想出什么好的標題。想說這個時代的悲哀又覺得自己想得太大了,可是說小了好像太膚淺,索性就不多說了。接下來,會涉及劇情,不想劇透可以不看啦。
劇情吧,其實還蠻簡單的,就是一個天才少女幫助朋友通過考試,因為其布局的縝密讓這部電影還是很有看頭的(說是原型是2014年亞洲sat考試作弊案,不大了解,就是覺得劇情基本脫離了事實)。
以下是劇情,較為主觀,可以上網到百度上去搜索。
主角小琳,智商超高;女二格蕾絲,有個富二代男朋友;小巴,格蕾絲的男朋友;班克,另一個天才,記憶力很好,還有父親、校長、小東。
格蕾絲對轉學來的小琳表達了善意,從此兩人成了好朋友。格蕾絲因為想參加話劇表演要求文化成績足夠高,小琳不忍心好朋友失望,于是考試傳答案幫助她通過考試。格蕾絲告訴了男朋友小巴,小巴告訴小琳入學時學校收了一大筆贊助費,家境貧寒的小琳希望幫父親減輕負擔于是收錢幫助他們考試作弊,用古典樂鋼琴手勢代替ABCD答案。結果因為小東,被班克發現作弊舉報,從而牽扯出小琳幫助他人作弊。小琳被父親批評,說不需要她掙錢,并且揚言不讓她出國。臨近畢業,小巴和格蕾絲打算出國,需要通過一項國際化考試。最終商量為小琳和班克利用時差,作為槍手,答題傳回國內,小巴和格蕾絲收到答案并幫助他人一起通過考試。班克本來不愿意的,但是小巴設計讓他錯過了全額獎學金考試,和母親相依為命的他被迫屈服于現實。悉尼答題的兩人并不順利,班克甚至被當場抓住。最后的結局,班克黑化,小琳最終公開認錯。
格蕾絲和小巴:應該算是商人吧,都是利用小琳的智慧達到自己的目的。格蕾絲用友誼,小巴用金錢。格蕾絲是情分,小巴是利誘。感覺比較深的是格蕾絲可能并沒有真正把格蕾絲當作朋友。比如告訴小巴小琳幫她傳答案、因為要出國所以請小琳出手,說了一句話(特么就是想不起來了)大意是你總是不愿意,可是作為朋友,你得為我想想。這句話應該是刺激到了女主,家境貧寒沒有錢出國,因為作弊事件,讓父親說出不讓她出國的話。綜合一下,她也想出國,她需要一大筆錢,然后有了后面的策劃。劇情的推動者。
班克:另一個天才。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最讓人震撼的悲劇是把美好摧毀給人看(我高中語文老師說的)。班克原本雖然家庭不幸,但是一直希望通過獲取獎學金完成父親的愿望并且讓母親過上好的日子,他拒絕了小東作弊收錢的提議,并且舉報了小東。直接導致了小琳無緣獎學金考試。這里班克其實很愧疚,他對作弊反感,因為他視讀書為改變貧困的唯一途徑,所以當有人通過捷徑獲取成績的行為讓他不恥。他不是為了私利,但是最終他成了最大受益者。當這個作弊計劃需要他的時候,小巴設計讓他錯過了獎學金考試,無助的他將這次作弊計劃當作救命的浮木。后來考試前夕得知是小巴的設計,開始黑化。第一次是在衛生間里發答案錢要求加錢;第二次是在被抓住后回國被開除,然后開始作弊事業。從一個充滿了希望一心成材的少年變成一個利用法律邊緣作案的商人。他促使了女主的幾次改變。
小琳:我看完覺得她好可惜,因為她不是為了牟利,只是為了情分和對未來的渴望。但是錯了就是錯了。方式不對,結果也謬以千里。想想也沒啥好說的,電影嘛,主角一般就是各種被動各種無辜各種有苦衷。
父親:我后來又想想,感覺父親這個人物好像參與不多,但是好像哪兒都有影子。劇情開始,父親希望小琳能夠出國,有好的教育資源(小琳的媽媽離婚是為了出國),雖然這一個階段里,小琳并不希望出國。然后是班克的描述里提到,班克很像她的父親。再后面,小琳幫他人作弊,父親對原則格外的堅持。接下來是小琳出國后父親聯系不上她,擔心出事找上小八和格蕾絲。最后是小琳的口供是父親陪著去錄的。
我不禁有一些猜想。
1、小琳是個學神級別的天才,她的家庭很貧寒,會不會父親本身是一個天才,類似班克,幫人作弊后被禁止出國,所以去了貧困地區做老師,作為懺悔。這個和小琳去面試教育行業的選擇類似,班克和父親很像,遭遇也雷同?也因此,父親對于作弊這種事情格外在意。
2、小琳和班克的感情。小琳對班克一開始是親近,因為像父親。后面因為作弊事件應該算敬而遠之,劃重點,是敬!因為班克抵擋了她抵擋不了的誘惑,而且事發,他是出于善意提醒小琳的。所以他們之間撲朔迷離了,明明是因果關系,但是并不是惡意產生,但是關系疏遠了是事實。這里普遍情感傾向是責怪班克的,比如后面小巴利用手段讓班克錯過了全額獎學金考試,其實有其他方法的,偏偏用了最極端的方法(關鍵他自己還犯蠢)。后面再悉尼海邊合照,小琳對班克是愧疚還有一些感激,情愫出生;但是班克大概是放下他倆之間的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了,對他而言這是一場交易。小琳刪照片的舉動,一方面是脫離關系,另一方面的話,大概也是知道他們之間再無交集可能,她不打算再次幫別人作弊,但是她欠他的很多還不清。那時候要注意的是班克和小琳的眼神交流,小琳的眼神是愧疚不安,大概暗示班克我把事情搞定了。班克的表情是能保證我的收入了,我能搞定這里,你安心。到這里為止,小琳對班克是虧欠。直到班克威脅小琳加入他的作弊團伙。兩清,以一種魚死網破的方式。
3、小巴和格蕾絲等人的結局,不難猜測,因為作弊成績作廢,或者上了大學無法畢業。
以上針對劇情。后面說說感想吧。
1、劇情確實是環環相扣,精妙。但是細細追究有些不合理,難道是藝術加工嗎?比如第一場作弊,利用換鞋子傳遞擦皮。這就是作的,直接扔擦皮多方便。有些假,雖然突出了小琳的機智。同樣的還有鋼琴手勢作弊,其實用別的方式可能更加快捷,用音樂聲完全是為了讓整個作弊的感官立體鋪墊結尾小琳急中生智利用琴譜記憶選項。
2、不合理,原型2014年不說,都有智能手機了沒有信號屏蔽裝置?
3、班克是個人,他的情感變化其實還是挺有趣的,比如想讓母親過上好日子,最后吧,被學校開除后母親在哭,洗衣店換了新的洗衣機但是并沒有人用,猜測班克的父親曾經在波士頓留過學,所以才會特意留下愿望希望班克去波士頓,早逝后,母親開洗衣店養家,也許他的母親不是沒有機會過上好日子,只是因為原則或者自尊所以清貧。在班克被開除和班克約見小琳中間隔了一個時間段,他的母親去哪了,大概也是促使班克黑化的原因吧,堅守沒有什么回報,但是不顧忌道德和原則卻可以過得很好。
4、看完整個人空落落的,提不起勁來,有點像之前看唐人街探案的感覺,明明真兇另有其人,卻無能為力。明明天才應該耀眼奪目的,應該站在金字塔頂端制定規則的人,偏偏利用規則去牟利,站在見不得光的角落里,腐爛發臭。
想無力的說,是時代的悲劇,人性的悲劇,明明沒有什么惡意,卻一步一步走向深淵,泥濘一身。就像我們所謂的成長,樂觀的人我們經常會說幼稚,成熟的人往往現實,真實的世界并不單純。人情利益的世界里,獨善其身像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