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和一個在美國的朋友聊天,他向我抱怨,說實驗室一個美國人水平實在太Low,他要是在中國,根本P都不是。這家實驗室,我的朋友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加入進去。
然后,自然是一通感慨,說萬惡的美帝,這不好,那不好,但有一點好,就是每個人都有選擇的余地。你想出人頭地,那你就玩命努力,實現施瓦辛格或是駱家輝那樣的“美國夢”,如果你想平平凡凡,那你就干一份普通工作,隨便是修理工、服務員還是什么,都能讓你衣食無憂,醫療、教育都有很好的保障。這也是他離鄉背井,不愿意回到國內來最主要的原因。
反觀國內的情況,大環境不好,家長們只好各顯神通,玩命努力,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以后可以多一些選擇的余地。
2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叫《貓力亂步》,貓力是個九零后的女孩子,在上海讀大學,她畢業以后,不想循規蹈矩的工作,打算和男朋友去環游世界。她的爸爸媽媽雖然不同意,但還是妥協了,臨行前,貓力的爸爸給女兒的唯一忠告是:不要懷孕,還準備了避孕套給貓力。
以前我會覺得貓力簡直太酷了,她過的是多少人夢想的生活,與相愛的人仗劍走天涯。現在,我會覺得貓力的爸媽太酷了,有胸懷接受女兒的人生選擇,有資本放任女兒去選擇。貓力的爸爸,說了一句話,我想起來就感動到不行,“去吧去吧,大不了回來爸爸養著你。”
3
我有個閨蜜,畢業留在天津,工作非常辛苦,三十歲了還沒有戀愛結婚。我勸她,太累就回來吧。她只答一句“不敢回。”原來,她家境不好,父母都沒有穩定工作,爸爸現在身體不好還要出去打零工,媽媽在一家早餐店幫忙,她有一個親妹妹,小時候因為家境不好送到了鄉下親戚家。她說自己是長女,要拼命努力賺錢,把妹妹接到城里來,讓爸爸媽媽早點退休。我聽了,心里酸酸的。同樣是女孩家,同齡的女孩可能還過著父母庇護甚至啃老的生活,她卻早早就要擔起家庭的重擔。
身邊很多單身時候吊兒郎當的年輕人,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之后,都踏實了,靠譜了,因為大家明白,只有自己努力了,以后孩子才能少一些因為“不敢”而放棄的選擇;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在孩子試錯之后,有資本跟他說“別怕,有爸爸媽媽在。”
END
亭主姑娘,85后辣媽,理財愛好者,讀書健身早起實踐者。
【不求打賞,點個喜歡,加個關注,已很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