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三天假期每天打開朋友圈更新60次以上,登上今日頭條在上面瀏覽至少50分鐘以上的請舉手。
當然,人會少一大半,因為高考,當我們快樂地刷手機,玩快手,飆抖音的時候,學子們在奮筆疾書。
在上樓的時候,為了排解上樓的無聊,在上廁所蹲馬桶的時候,為了剝離物理和精神的摻合,在等紅綠燈的間隙,在大馬路上一路綠燈開車的時候,等電梯,付款間隙,那些帶有小紅點的app總有時間和機會來對抗生活之外給你的巨大空虛。
很多人說,真正的碎片化時間已經來臨,人已經很難能夠單獨地面對一個完整大塊時間,特別是假期里人在手機網絡面前變得不堪一擊。
身邊的朋友總是說,我就是怕閑著,所以一定要讓自己忙起來,比如刷手機,玩快手,手游,可是一整天下來,總覺的還是哪里不舒服。
一種被網絡需要,被朋友圈認可的心理認知在悄悄地滋生,帶著狡黠的微笑。
突然你的生活里有假期出現了,那么問題來了,假期里究竟該干點什么?
中秋節名義上,應該是闔家團圓,院中賞月,聞桂花飄香,聽竹露清響,實際上變成了從超市里買些精致的月餅,煮點毛豆和玉米。
端午節名義上,應該是粽香飄飄,艾葉濃郁,北方的艾葉和雞蛋一起煮,變成那種淡綠的蛋殼,應該是天不明,老人家用艾草煮的水給孩子們洗洗眼睛。
我說的粽葉是自己從村后邊河塘里在初夏早上踏著露水摘下來寬大蘆葦的葉子;我說的艾草是自家地頭上不用怎么打理就長得潑辣的艾,我說的雞蛋應該是從雞窩里自己小心翼翼拿出來的雞蛋。
應該是一早,還沒睜開眼睛,從廚房里彌漫出來的粽香,是餐桌上幾個泛著青綠的雞蛋。
當傳統儀式被以品牌噱頭制造聯系開始宣傳推廣后,每一個商業活動的背后都會向著幾千年文明的點滴成果劃上一個等號,那些手動模式或者是自動精美模式,把你和親人之間的聯絡正慢慢消退。
當從每逢佳節倍思親到每逢佳節倍思吃,再到每逢佳節刷手機,當節日里,人們對食物的欲望越發得不夠強烈的時候,我們又該干點什么?
假期來之前總是心心念念的想,啊,美好的假期,多好呀!我要……,我要……,人們在計劃的時候總是興致勃勃,認定美好會多過那些潛在的小欲望小放肆。
假期開始后,你有時會覺得應該極力做點什么,但是又不知道該去做點什么,在大把的時間面前,如果你花三分鐘去專注思考一件事情,你就會覺得,細思極恐,你可能會發覺生活的真相。
一個榮耀的目標被巨大燦爛光環所包圍,而你赴湯蹈火去做,那么結局還不是一樣,總有那樣一刻,一樣的結局這句話,把你所有的信心都摧毀,一行巨大的字體在人生幕布上漸漸清晰展現出來:我用盡了一生,過著平凡的一生。
就如,準備一上午的食材,買東買西,胡蘿卜切丁、洋蔥切丁、新鮮的黃瓜切絲、蔥段切絲、姜切末、肉剁碎成泥,更換案板,更換刀,炒鍋洗凈,少許油,八成熱,倒入蔥絲姜末肉泥,爆炒出香,隨后黃豆醬兩大勺,醬油一勺,胡蘿卜下鍋,洋蔥下鍋,加水,煮開,放鹽,加玉米淀粉少許勾欠,盛出。
和面,揉面,醒面,搟面,切面,清水開鍋,下面,撈出。入涼白開,瀝水,盛碗,放雜醬,放黃瓜絲,白,綠,醬,味,色香味齊活。
你坐到餐桌前,看著,由衷地感慨,時間還真是快吶~~~~
還不是一樣,再精致,再美味,也是一樣啊,填充肚子而已啊。做飯三小時,吃飯五分鐘。
又不自覺地想起了那句話:你在春天里放飛你做的風箏,真以為快樂只是因為那天的風嗎?
朋友圈里的一個朋友的說辭,很有道理,說,你必須得有那么一件事,你熱愛,你堅持,你的人生有奔頭,生活因此而緊湊。
假期又算人生里面的幾分之幾吶?
記得有一位智者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種一棵樹的最好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還有說,你是怎樣,這個世界就是怎樣。
假期里究竟該干點什么吶?人生里究竟要干點什么吶?對著我做的手抓羊肉飯出神思考的時候,老二拿著一團太空泥走了過來,說,爹,我給你做的早餐好了,你吃吧。
我看時,孩子的眼神里充滿著我們曾有過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