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要選工科,肯定沒錯,以后畢業就是高薪,爸媽這么做是為你好”
“還是分了吧,沒車沒房的,你們能有什么未來,我們也是為你好”
“爸媽,養老院多好啊,呆在家里養老多麻煩,我這是為你們好”
……
于是,
“這個電阻是怎么運算的啊,啊啊啊,誰來拯救我啊,這次考試肯定又砸了,好煩啊,這樣下去連畢業都是問題了”
“跟這些渣男比起來,還是他對我是真心的,當初我怎么就和他分手了呢,哎,要注孤生了”
“兒子還沒給您二老盡孝,你們怎么這樣就走了呢,爸媽,對不起,當時不該把你們送去那個冷冰冰的地方”
……
從小聽到大的“我是為你好”,一句話,藏著多少心酸。
于我們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我們越來越渴望掙脫一切的束縛,包括父母的羽翼,去尋求自己心中的自由。
我們不是不明白旁人的關懷,只是想要獨立的人格和能夠自我思考的意識。
叛逆期的少男少女總以為贏得了與父母的對抗,便是取得了所謂的自由;
成年時,我們以為掙脫了學校的束縛便過上了隨心所欲的生活。
我們對那一句”我是為你好“不屑一顧,將它拋之腦后,元氣滿滿的向著遠方前進。
可是我們卻忽視了,被我們所打敗的,不是想當然中的不自由,而是這個世界留給我們的最親切的關懷。
我們不曾見過,每次和父母爭吵的夜里,媽媽傷心抹淚的臉龐;
我們不曾知曉,朋友給出建議前生怕你生氣而小心翼翼的內心翻涌;
我們不曾懂得,學校的每條束縛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加自律,不至于學壞。
“我是為你好”,說的人值得同情,受的人更值得同情。
真切的關懷和追求自我從來都不應該對立,就像硬幣的兩面,本質目的都是為了讓硬幣富有價值。
”我是為你好“,那是因為我真的關心你,希望你的人生走的更加順暢;
”我是為你好“,那是因為我真的愛你,渴望你能過的比我要好;
“我是為你好”,那是因為我把你看得比我還重要,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可是,
我們不去經歷坎坷,怎么知道什么樣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啊;
我們不去打磨自己,怎么知道什么樣的模樣才是自己喜歡的啊;
我們不去闖蕩天涯,怎么知道什么樣的遠方才是自己渴望的啊。
“我是為你好”,不要控制了他人的人生,因為每個人有自己的修行之路,這條路誰都負責不了;
“我是為你好”,不要曲解了他人的關懷,因為,這個世界總有人在明著暗著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