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擁有同理心
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我們都知道,互聯網是有「記憶周期」的。再過極致的憤怒與悲傷,面對時間維度,終究會被沖淡。
那些名流的八卦,搞笑的視頻,在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后,終究會被遺忘在歷史的紅塵中……
當然,也有例外。
前段時間一石激起千層浪的「開水燙貓」事件發酵至今,相關熱搜不斷刺激著公眾情緒。
有人為逝去的生命嘆息,有人感嘆人性的黑暗可以如此讓人窒息。刷屏的聲音,充滿了斥責、抨擊,甚至詛咒。
虐待小動物的事件每每曝光,公眾的情緒都會在憤怒與遺忘之間周而復始:侵害者成為口誅筆伐的罪人,公眾扮演道德高地上的審判者。至于弱勢的生靈,只能永遠地成為被害者。
除了咒罵和遺忘,我們還能為這些無辜的生命做些什么?
虐貓事件的背后
其實,那些喪盡天良的施虐者,是由受虐者演變而來的。
他們自幼缺少父母的關愛,內心自卑,缺乏同理心,很難和別人相處。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一個孩子表現得情感淡漠,一定是他在生活中體會了大多冷酷無情。
追究一些惡性刑事案件犯罪分子的成長歷程,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童年時代都遭受過極端粗暴的家庭教育。
幾乎所有的極端殘忍者,都有一個精神或肉體嚴重受虐的童年,以及對孩子漠不關心的父母。
他們把對于命運不公的怨念,施加在比自己更弱小的動物身上。在虐殺中,感受到現狀中無法獲得的成就感和控制感。
如果他們能從小接受正向的家庭教育,或許就不會演變成為,伸向弱小動物的變態「魔爪」。
讓孩子擁有好性格
一個孩子的性格養成,與父母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聯。從父母那里耳濡目染些什么,就會形成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而這也將影響他們,成為什么樣的人。
那么,在培養孩子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道路上,我們應該做什么呢?
注重對孩子的陪伴和愛,
尤其是童年時光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時候,總是忙于工作,疏于對孩子的關心。讓孩子的世界里,只留下了父母忙碌的背影。
小時候缺愛的孩子,長大后即便成為名利雙收的成功人士,依然會覺得人生不夠完整,需求不被滿足,更容易走極端。
童年時光稍縱即逝,所以從今天開始,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些陪伴孩子。愛不是嘴上說說,不要等錯過孩子的成長,再追悔莫及。
孩子有自己的小世界
請不要過度干預
親子關系就是一個從親密到分離的過程。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幫助TA成為自己,而不是父母的附庸,他就越容易收獲幸福。
如果父母總是越界,干預孩子的生活,以愛的名義去“綁架”孩子,孩子非但不會感恩父母,反而會滋生怨念。
長大以后,孩子會不自覺地復刻大人曾經的行為,錯把強烈的控制欲和占有欲當作愛,難以收獲一段和諧的親密關系,這對于孩子的人際交往是有害無利的。
通過飼養寵物,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缺乏同理心的人,很容易演變成自私利己者。而心地善良的孩子,長大后他的處事態度會更自如,人際關系會更和諧,會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機會。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要從小事做起。有條件的前提下,不妨讓孩子養一只小動物,可以是小貓小狗,也可以是小烏龜、小金魚,讓TA陪伴孩子成長。
寵物對小主人的愛是無條件的,面對最耐心、最保密的“小聽眾”,孩子很容易敞開心扉,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與人交往的信心。
讓孩子從小學會
與不喜歡的事物共處
有些人天生就不喜歡貓狗,但一個心智健全的人,不會因為自己不喜歡,就會去消滅它。也不會因為討厭一個人,就會想方設法陷害他,或者讓他消失。
可以不喜歡,但不能肆意傷害。這也是一種尊重,一種善良。這個道理,要引導孩子盡早明白,將缺乏同理心的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
與此同時,央視在內的諸多媒體也開始呼吁“禁止虐待動物盡快立法 ”,不要讓立法的空白成為生命的禁區。
作為孩子的人生領路人,父母要以正確的引導方式,讓他認識、感悟這個世界。
我們對孩子保持愛意和善意,那么TA也會回饋給身邊的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善良、真誠,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棉花糖情商 家庭教育
兒童情商課
父母成長課
「雙課堂模式」
助力科學育兒 提升孩子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