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專題:古代火箭

現代火箭的先驅,有人說是中國明朝的煙花爆竹,有人說是三國時期魏國,也有人說是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戈達德(Robert Hutchings Goddard)。那么,到底哪個是對的呢?


不是火箭的“火箭”

很多文章和記載表示最早的火箭是中國三國時期魏國開始出現的。這其實是不夠準確的。的確,魏國時確實有叫做火箭的武器,不過這個火箭只是帶火的箭。當時是為了提升破壞力把弓箭裝上了火把,起名為“火箭”,和現代火箭沒太大關系。

綁上火把的火箭


現代火箭的雛形

在北宋后期。民間流行一種能高飛的“起火”,利用火藥燃燒后噴氣發(fā)射,主要用于娛樂,和現在的“穿天猴”、“二踢腳”差不多。推進方式從三國時期用弓射出去,改成靠噴氣的反作用力來推進,和現代航天中的火箭基本原理是一樣的。可以稱之為原始的固體火箭。


明朝火箭大發(fā)展時期

北宋后期“起火”更多是民間流傳,史料記載很少。但明朝不同,軍用的、民用的,單飛火箭、集合單飛火箭的集束火箭、增加射程的多級火箭、可在發(fā)射后回收的返回式火箭。這些火箭射程較遠、爆炸威力較大、在戰(zhàn)場上所向披靡。同時對各種火箭的制造工藝、應用、配備和燃料配比及加工制造等都做了詳盡的敘述。

古代火箭制作說明


二級火箭“火龍出水”


明朝載人航天的嘗試

明初永樂年間(15世紀初),一個官員萬戶在座椅上裝了47支當時能買到的最大的火箭,在兩側裝上大風箏,點燃后在火焰和氣流中急速升空,很快就在煙霧中消失了。萬戶試圖借助火箭的推力離地而起,再用大風箏的浮力在空中做短時間花香,這是大膽的技術猜想可是因沒有考慮安全著陸,只飛行了幾百米后就機毀人亡了。

萬戶的首次載人飛行雖然沒有成功,并且因此而壯烈犧牲,但其技術設想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故此受到當代各國火箭學家和航天技術專家的高度贊美。檔沒過航天員登陸月球,并繪制出月球地圖后,沒過科學家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huán)形山易萬戶的名字(Wang Hu)命名,以表揚他對人類航天研究的貢獻,因而是這位中國人的名字與世界著名天體學家伽利略等人的名字一起出現在月球地圖上,作為永久的紀念。

萬戶飛天嘗試


技術流出

中國與阿拉伯地區(qū)的來往非常頻繁,人員、學術和貿易的往來比較密切,火箭技術也在這時候最先傳到了阿拉伯地區(qū)。而蒙古軍西征的時候,在阿拉伯地區(qū)建立了伊利汗國,為阿拉伯人引進火箭技術提供了方便,火藥、火箭技術也在那個時候直接或通過阿拉伯人間接傳入歐洲。蒙古軍建立的伊利汗國與印度西北部接壤,也可能是在這個時候傳到印度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