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育兒】《自驅型成長》讀后總結2021-03-17

通過這本書我學到了什么,并在以后注意改善自己的哪些行為和觀念?

1、前額皮質和杏仁核兩種大腦的組成部分

? ? 前額皮質對應著理性和從容,杏仁核對應著壓力和緊張。通過了解這兩個部分的不同作用,我能理解孩子有時候的不冷靜和不可理喻,其實對應著大腦相應的生理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我沒法要求其對當前發生的問題做理性的回應。也能順便的理解,為何不能在對方情緒激動的時候做試圖說服的徒勞,因為那個時候對方只是想著對抗、逃避或者推脫。或者說可以理解對方采取的一些“不可理喻”的行為,是受其大腦的杏仁核的控制。我能以一種更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對方的不冷靜和不理智。

? ? 更多的去影響和激勵、激活孩子的前額皮質去工作,而不是杏仁核。因為長期的訓練會使得杏仁核或者前額皮質更容易被激活和工作。長期在壓力下和沖突下,杏仁核會變得越來越大,且越來越容易被激活。

2、慢性壓力和控制感

? ? 我意識到自己“為了孩子”,每天的嘮叨、斥責、催促,實際是在南轅北轍。各種被動安排讓孩子沒有控制感、書法練習中的持續打擊讓孩子長期無法滿足勝任需求。這些長期存在的慢性壓力問題,我自己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可能會造成其對自己的評價一直過低。

? ? 我需要在這些興趣班的培養上,更多的去結合孩子的個人意志來安排進行。不強迫孩子去堅持一些沒有真正興趣的事情。適當的施加正向壓力,但不能單方面的“為她好”。發掘和培養孩子真正的興趣,在比如像畫畫這種目前來看比較有興趣的方面,適當的引導和激勵。

? ? 思考什么事情是可以讓孩子自己做主的,適當的放權給孩子,讓她去對一些事情進行安排,而不是一直聽從我們的安排。

3、非焦慮臨在

? ? 首先解決自己的焦慮表現:不停地催促、打擊和祥林嫂似的絮叨。放輕松一些,尤其是在家里。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焦慮源。不要焦慮來焦慮去,到頭來發現問題的根源在自己身上,或者讓自己成為問題的一環。先將自己的情緒梳理好,在家里保持一種輕松和愉悅的狀態,不要讓孩子和家人覺得自己是一個“壓力臨在”。自己成為壓力源以后,會更容易的激活家人包括孩子的杏仁核。

? ? 焦慮會傳染,平靜也會傳染。以焦慮應對各種問題,只能使問題變得更糟糕。

4、睡眠、安靜

? ? 通過這本書,我意識到休息的力量和作用。首先是我自己,我也要注意休息和睡眠。休息(不是指看電影或其他娛樂)是讓大腦的“另一部分”激活,這部分的激活能夠促進壓力的釋放。為了“學習”弄得自己精疲力盡,其實是得不償失。讓自己的精力下降,無法很好地學習和處理工作中的問題。也讓自己面對孩子時的一些教育方式和動作變形。

? ? 這本書也讓我更重視孩子的睡眠,哪怕少學一些,也要保證睡眠,在休息和睡眠中釋放壓力,清理大腦“垃圾”。這樣才可能進入良性循環。另外,不去打擾孩子無所事事的時間,讓她在這種“無所事事”中體會控制感和放松。

5、心流和孩子的學習能力

? ? 重點不是通過各種壓力讓孩子學到一些外在表現的“技能”型的能力,而是要發展孩子的興趣愛好,輔助她進入“心流”狀態,因為這本書告訴我們,頻繁的觸發心流狀態,讓大腦適應心流的狀態,對孩子發展其他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好處,因為大腦習慣于進入心流狀態。目前來說,可能就是畫畫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