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當做朋友》是本人約一年前收錄的一本書,近期因為某位大佬的推薦而重讀一遍,期間體會了甚多新意。本篇僅分解到前兩章節。
原文1:
以我個人的體會,我非常鼓勵每個年輕人能花上幾年時間到國外走一走,學一學。教育的根本其實只不過是“見多識廣”。然后再用5到10年時間定義一個屬于自己的人生方向,為之奮斗,為之堅持,不知停歇地努力上10年20年。有些成功靠運氣,可是持續的成功卻與運氣無關。
注:有些成功靠運氣,可是持續的成功與運氣無關,這一句話恰恰分解了現實中很多情況下人們分析牛人成功原因時候,簡單的歸納為了時勢或者運氣。而前一段話的教育的根本是見多識廣,在現實中卻是被赤裸裸的打臉,現行教育更大程度上是通過考試的方式來區別出適應其體系的學生,更多的是在工業化流水線上的批量生產,這與當前國力及歷史背景息息相關,對我的啟發是在有限的條件下盡量為孩子提供更大的選擇,比如空檔年。
原文2:
一切都靠積累,一切都可提前準備,越早醒悟越好。
注:之前做業務以及跳出業務口再去看這句話對照身邊朋友之后,深深發現很多人因為每天被KPI趕著走而很少將目光放的更遠,也因為業績的達成而滿足于現狀,最終當外界因素改變時,缺乏了相應的應對措施,對我的啟發是,未雨綢繆吧,偶爾走幾步閑棋不用太過于功利化,也許在未來對自己就是一個不錯的機會。
原文3:
無論是誰,都最終在某一刻意識到時間的珍貴,并且幾乎注定會因懂事太晚而多少有些后悔。
注:盡快的縮短迷茫時間,方法可以是多和不同層面的人交流,多接觸不同的社交圈子,記錄下相應的變化,即便當時的情況無法讓自己去實施想法也需要先種下一顆種子等待發芽。
原文4:
不思考的人是沒有問題可問的。會思考的人有問題卻往往并不去問他人,因為他們最終能夠自己解決那些問題。然而,這樣的劃分過分簡單而又粗暴。學生問問題是他們的權利,他們是正在學習思考的人——并且已經為之付費。所以,他們的問題無論貌似多么荒謬都不應該被忽視。老師不是神仙,沒辦法解決或回答清楚所有學生的提問;但,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的提問,并盡力清楚地回答確實應該是老師的責任。
注:老師不是神仙無法解答所有學生的問題,但更悲催的是學生是否還敢向老師提出問題?尤其是與學習無關的問題。對我的啟發是即便學校教育導致孩子只能人云亦云,也要保持孩子自己獨立人格,有自己的想法,離開學校后眼中是帶著光而不是混沌的。
原文5:
我一直相信,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事實上,在不停地為學生解答疑問的過程中,我自己學到的東西更多,而更多的程度超乎想象。學生的問題來自于各個方面,或神奇或可怕,或有趣或詭異,但都是基于他們對現狀的思考和疑惑。最終,我的發現是,所有的學生提問都源自于所有人共有的弱點:懶惰。
注:耐心解答學生提出來的每個問題固然值得贊賞,但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還是交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合適,所以學習方法閱讀方法這類的工具才體現了自己的價值,給我的啟示是在傳授孩子具體知識之前可以先期的引導去學習相關的方法,比如在以培養閱讀習慣為目標時候,先引導其學會閱讀,學會輸出。
原文6:
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除了看得見的相貌、身材、出身、財富之外,還有看不見摸不著的心智力量的差別。常常聽人慨嘆,“人與人之間怎么會有那么大的差異呢?”而事實上,我們應該對此毫不驚訝才對。
注:不同選擇導致人們走向了不同的路,最終分道揚鑣,身邊一些資質優秀的朋友恰恰是因為選擇了不一樣的路更輕松的路,最后見面發現其眼神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