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文的寫作思路:發現具體問題,分析具體問題,然后思考有沒有可能用系統的方式來解決整個閱讀的問題,結合書本發現似乎可以通過構建一個系統,從輸入、系統、輸出三個方面來解決閱讀問題。
本文會略有些長,有些理論支持不夠充足,同時構建的系統也可能會不夠完善,請大家指正。
一,我遇到的閱讀問題
前天在共讀《思考快與慢》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自己的閱讀障礙。雖然自己讀書已經很認真了,幾乎到了每個詞都不放過的地步,但當老師問出一些關鍵問題的時候,依然無法準確回答。比如說《思考快與慢》第17頁第二段,我竟然沒有看出,這里提到的加1和加3實驗,已經與第15頁提到的加1和加3實驗不同。所以,我無法清晰的論述這個實驗的關鍵點和其結論之間的關系。
為什么我很認真也很投入的去讀書,結果卻和老師有很大差別?
我分析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是心態的問題。雖然我感覺自己非常認真的在讀,但是我的內心依然有一種焦灼感。我想要在老師進行共讀分享之前,把第二章的內容完全弄懂,以便能夠在共讀時候顯擺自己的理解力。這種心態導致我的注意力從追求理解力轉移到追求認可上去了。所以,我更關注我在表象上做出了什么視覺化產品(腦圖),因為我想要展示出來獲得認可(這也是系統1的捷徑思考),而沒有關注作者真正要表達的關鍵意思,也就忽略掉了哪些以為自己懂了的詞。
第二是閱讀的標準設置問題。我給自己設置的閱讀標準是尋找段落中的關鍵詞,以此來構架文章結構。所以,當我把關鍵詞列出來,并畫出文章結構的時候,我的任務已經完成。但實際上,這只是了閱讀的第一步,我應該還要用作者的話將作者的意思表達清楚,然后用自己的話將這個意思講給別人聽,并且能讓別人也聽懂。只有完成第三步,才是真正的理解了一篇文章。
因為我設置了比較低的標準,所以遇到高標準問題的時候,自己就懵了。
二、構建閱讀系統
以上是針對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屬于戰術問題。那有沒有可能建立一種戰略規劃,通過構建閱讀系統來驅動自我,進行高標準閱讀?結合《如何閱讀一本書》,我嘗試做了如下的系統構建。
閱讀系統
閱讀時,我們向大腦輸入文本信息(文字是思想的載體),經過大腦的理解,最后輸出成為可被別人識別的語言信息(文字、語音、視頻等等形式),而這些形式同樣都是思想的載體。平時我們通過輸出端來發現人與人的認知差異。但從圖中可以看出,輸出端的差距的是由輸入端和系統差別造成的,所以,想要真正解決問題要從源頭入手。
輸入端——以終為始,以高標準的結果要求控制輸入質量
明確輸入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確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進行輸入,輸入最終想要達到的結果——即輸出什么?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里作者提出閱讀的三個目的:第一以娛樂為目的;第二為獲得資訊而讀;第三,為提高理解力而閱讀。(p10—13)
這三種不同的目的,對應著不同的輸入內容。如果是為娛樂而閱讀,我們可能只會看一些八卦新聞娛樂報刊;如果是為了資訊而讀,我們會選擇跟自己目前理解力相近或略低于自己理解力水平的內容;但如果是為了提高理解力,我們必須選擇高于自己目前理解力水平的內容。所以不同的目的決定了輸入的內容。
根據這個目的,在如何選書方面我做了如下的總結:
系統端——提高理解力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里,作者也給出了很明確的答案。想要提高理解力,就要做一個主動的閱讀者,而主動閱讀的核心就是提出問題,并嘗試去回答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要帶著問題去書中尋找答案。
這種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其他書中也大都提倡,比如在《精進》和《躍遷》這兩本書里分別提出了以建構主義理論為背景的“基于探究的學習(inquiry-based learning)”和以問題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的學習方式。這兩種方式都提倡以提問作為關鍵點引導學習,從而實現高效學習的目的。閱讀作為一種基本的學習方式,以問題為導向提高理解力,符合基本的學習規律。
既然提問如此重要,有沒有一個問題模板可供所有人參考?《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在書中給出了四個基本問題,這四個基本問題是所有閱讀者在分析閱讀完一本書后都應該能夠回答的問題。
第一,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第二,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第三,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第四,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雖然作者給出了四個基本的問題模板,但在具體的閱讀過程中,我們絕不可以刻板套用,不知變通。比如在實用類書目上,我們更關注的是具體的方法原理,但在虛構類的作品當中,我們更關注的是情感的表達。因此,閱讀這兩種不同的讀物時,我們提出的關鍵問題就不可能一樣。在實際應用中每個人都應該有意識地去構建自己的閱讀問題清單,只有帶著自己的問題進行探索,才能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達到理解力的提升。
我以這四個問題作為基礎模板,制作出自己的實用類書籍閱讀問題清單如下,供大家參考。
第一,這本書的主題是什么(關鍵詞)?
第二,用兩三句話概括出這本書的主要內容(電梯法則)。
第三,每一章節的關鍵詞是什么,這些關鍵詞之間是怎么構建在一起的?
第四,每個章節之間有什么邏輯關系?
第五,這本書說的有沒有道理?這是一個大問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拆分。可參考《學會提問》(P13)給出的10個關鍵問題。
第六,這本書和我有什么關系?這個問題也是李笑來老師一直主張的,說我們學習任何知識都要問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把它拆分成3個問題:1、我有哪些相關的舊知識跟這個知識點能產生關聯?2、這個知識點能應用到什么領域?3、我要進行怎樣的反饋,讓這個知識點不斷的迭代更新?
輸出端——設立不同標準,定期回顧整理
1.不是所有的書都需要用同一個標準來進行閱讀,有的書只需要檢視閱讀就可以,而有的書就需要分析閱讀,有的書甚至需要反復重讀。而區分到底用什么樣的標準來閱讀一本書的關鍵就是閱讀的目的。
2.對輸出的作品分類管理,定期回顧。分類的目的是為了提取方便;回顧的目的是為了加深記憶和理解。深度思考的關鍵就是持續的對一件事情進行思考。對同類作品的定期回顧就是一種持續思考的過程。
三、總結
構建一個完整的閱讀系統,需要從3個方面去著手。輸入端,以始為終,提高質量;系統端,問題導向,主動閱讀;輸出端,分類標準,整理回顧。在實際閱讀中再加上良好的心態,做一個成長型的人,而不是一個表現型選手。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嘗試將顯性化自己的閱讀系統,加深自己對系統化思維的訓練;第二就是希望通過我自己的例子給大家一些啟發,每一個具體問題背后都可能存在一個系統問題。李笑來講,鑰匙不在鎖上。嘗試跳出系統去看待眼前問題,也許就會有突破和創新。
文章參考書目:
《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可以說是任何想通過閱讀來提高理解力的人的必讀書目,是需要反復閱讀的經典書籍。
《學會提問》,一本教會你如何通過提問進行批判性思考的經典書。
《精進》,采銅從7個方面告訴你如何成為一個高手,既有方法又有原理的實用書。
《躍遷》,古典老師新作,根據易仁永澄的評價,這是一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書,可以幫我們做到少做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