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如此渴望他人的認同?

自從公眾號開通原創以來,Q小姐變得患得患失了。

每發出一篇文章,她都會留意閱讀量有多少,贊賞有多少。

閱讀量和贊賞多,她就很有動力,受到鼓舞。

閱讀量和贊賞少,她便失落,開始懷疑自己。

心想這篇文章一定寫得不怎么樣。

她覺察到自己是多么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

事實上,她的公眾號文章得到了很多不錯的反饋。

然而,為了得到更多的認同,急于求成,她拼命在標題上下功夫。

這也卓有成效。

她擬出了不少有趣的或是霸氣側漏的或是嘩眾取寵的標題。

直到有一天,

有人問她,你的文章想要向讀者傳遞什么?

她意識到,這段期間,她是為了增加閱讀量和粉絲量而寫。

這可并非她的初衷。

她的初衷是在生活中實踐心理學,然后分享。

渴望得到贊美,卻忘了初心。

讓陽光進來.VK攝影

回到Q小姐的童年。

她是在父母和老師的贊美聲中長大的孩子。

一直到現在,她回到父母家,還有鄰居的大伯大嬸說,Q小姐小時候是多么地受歡迎。

他們爭著搶著要抱她。

她常常被村子里的人藏起來,好多次父母都找不到她。

他們把自己的碗遞給她,讓她用手抓飯吃。

她要什么東西,他們都滿足她。

因為這樣,Q小姐形成了一個人生信念。

“我是中心。”

周圍的人都是為了“我”而存在。

如果旁人無法達到“我”的期待,就會心生不滿。

這也是武志紅老師說的“全能自戀”。

而全能自戀只發生在嬰兒時期,我們一定要父母的照顧才能活下去。“我”用哭聲操控著父母,“我”是這個世界的中心。

可是,我們現在已經成人了呀。

心靈卻還在兒童期,甚至嬰兒期。

Q小姐還有一個心結。

她害怕失敗。

她在贊美的光環中生活了太久,

她認定被贊美被認同才是有價值的。

害怕失敗了,便沒人喜歡自己。

學校里的演講比賽,

她在乎的是,如果自己做不好,別人會怎么看自己。

而不是如何面對和解決演講比賽中遇到的難題。

太關注自己,

卻因此惴惴不安。

一個人的童年對他人生的影響有多大,不得而知。

春光.VK攝影

我們現在的家長,都知道不要打罵孩子。

不能責罵孩子,又不知道還能怎么做。

很多家庭,采用的是“贊美”法。

連孩子吃了一口飯,家長也會說:“寶寶好棒呀!”

殊不知,

贊美孩子,沒有任何益處。

從小接受父母、老師以贊美的方式教養長大的孩子,到了成年以后,仍然會持續渴求他人的認同。

得到他人的認同,確實能讓人開心。

可是,得不到的時候呢?

就像Q小姐,為了得到更多的認同,急于求成,為了寫而寫。

得不到,就失落,痛苦。

就像小時候的她,得到父母的贊美就開心,為了贊美才用功學習。

而萬一成績不好的時候,就認為自己再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了。

讀書、學習這件事已經失去原本的意義了。

很多渴望認同的孩子,他們是遵照父母和老師的意愿行事,而不是聽從自己的心。

他們在意外在的評價,而不具備內在的驅動力。

比如說,在走廊上看到垃圾,有些孩子會東張西望,看看有沒有人會注意到自己撿起垃圾放進垃圾桶。如果沒有人注意,就會視若無睹地走開。

還有的孩子,有想做的事情卻說不出來,自己做不了判斷,都交給父母做決定。因為一旦結果不如預期,就可以把責任推到父母身上。

你期望,自己的孩子,如這般活不出自己的人生么?

我想,答案是否定吧。

那么,如何從渴望他人的認同中解放呢?

阿德勒心理學主張,不責罵也不贊美孩子,而是要“給孩子勇氣”。什么是給孩子勇氣,用一句話解釋,就是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所謂的人生課題,就是人際關系。不只是大人,小孩也會因為人際關系而煩惱。然而人是無法獨活的動物,任何人都無法回避人際關系。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讓他們勇于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

綻放.VK攝影

讓孩子喜歡自己,感覺到自己有價值

比如換個角度去看待孩子的“缺點”。

有的父母抱怨孩子“沒有耐心”,換個角度看,其實孩子“很果斷。”

還有“注意力不集中”,仔細想想,他是不是很擅長“同時處理很多事情。”

父母多關注正面,看到孩子的優點,不但父母對孩子的看法不一樣,孩子自己對自己的看法也會改變。

讓孩子知道自己有貢獻

“有貢獻”、“被需要”也能幫助孩子構建內在的價值感。

對于只想得到贊美的孩子,他們根本不關心自己做的事是否對他人有貢獻,只在意能否得到贊美,也只考慮到自己。

這樣的孩子,父母必須引導他們去關心別人。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孩子的社會興趣(social inerest),也叫社會情感。

學會關心他人

學會和其他人互相幫助,也能為他人做出貢獻。

他會更加喜歡自己,覺得自己有價值。

想一想,一個內在有價值感的孩子,還會不會如此在意外界的評價?

父母可以在日常的養育中嘗試用鼓勵代替贊美。

每一期的家長課堂我都會帶領學員做鼓勵和贊美的體驗式活動。家長扮演孩子,去體會他聽到父母說贊美的話以及說鼓勵的話,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想法和決定。

我們可以仔細體會以下兩組話的區別。

贊美:你自己把衣服穿好了,媽媽真高興。

鼓勵:我看到你穿好了上衣,還穿好了褲子和襪子,你在穿衣服這件事情上獨立了。(描述型鼓勵。)

贊美:這些標準你都達到了。真棒!

鼓勵:我相信你知道怎樣做對自己最好。你有自己的判斷。(授權型鼓勵)

贊美:寶貝你太能干了!

鼓勵:我謝謝你幫我扶著玻璃門,方便我推著嬰兒車出去。(感謝型鼓勵)

鼓勵(Encourage)的詞根是從拉丁”Cor”而來,也就是“心”的意思。鼓勵能賦予人信心和勇氣。

養育孩子的終極目標,就是“給孩子勇氣”,協助他們活出自己的人生。

你同意嗎?

這篇文章,獻給在自我成長和育兒路上的你我,共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