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成長的足跡

總結一下今天所學所思。

01 把知識整理成模型

這個概念是從《學習之道》跟《如何高效學習》所獲取的,兩本書對模型的定義都差不多。

主要整理和壓縮信息,還有連接其他模型。

模型是從不同的知識被壓縮后組合為一個新的物體,舉個例子:

007的寫作7課是一個模型,它由7個不同的組件所組成,而每個組件有著屬于它們自己的零件。

如果我們要把7組組件的零件全部記憶,那很快便會把我們大腦的短期記憶的空間擠滿,所以把零件按類別分類并壓縮成關鍵詞去記憶,則可以把容量減少,降低大腦的負荷。

過后在通過思維樹的方式,把各個組件與零件進行掛鉤,以便更(方便)容易回想。

思維導圖、流程圖,這些都可以用來建立模型。

模型可以分為知識模型和思維模型。在《窮查理寶典》查理芒格把它稱為多元思維模型,里面包括多個科目的核心原理。包括:物理、心理、建筑、經濟、數學、歷史,等等。

“這是一種處理問題的笨方式” —查理芒格。

他解釋如果只會一門科目的理論,很難有效地解決生活中碰到各式各樣的問題。思維會很容易被困在自己的領域中,就像手里拿著錘子的人,看到的問題都像顆釘子一樣。

02 閱讀如果不做回想,很容易遺忘

在閱讀的時候,我們會很容易有一個錯覺,就是我已經理解這篇文章的內容,并且記住了,尤其是當你把文章的重點標線后。

但是如果把書本合起來,然后回想該章節的重點,這時候腦袋估計要卡頓了。明明閱讀并標線的時候記憶是很清晰的,但書本一合卻沒有什么印象。

因為我們大腦沒有專注地刻意去記憶那些信息。當我們閱讀信息時,大腦的記憶區塊其實是沒有積極參與,所以就算我們對信息進行標線后,信息并不會停留在記憶區塊很長時間。

劃重點與標下劃線一定要謹慎,盡量把數量降到最少,而且只有一句就好了。只有當我們讓記憶區塊對信息進行吸收和提煉,而且是專注的狀態下,信息才會不容易被遺忘。

例如剛剛學了知識a,當我把書本合上后,嘗試回想知識a的重點內容然后核對,然后晚上睡覺前再做一次回想,幾天后再回想和核對,然后間隔幾周后再重復一次。

這種間隔重復的回想和核對,可以提高記憶儲存信息的效率。

記得李笑來在得到的課程里說過,如果一周能學會一個概念已經很厲害了。

重復閱讀并不會讓我們對內容有很多加深的認識,但是回想卻可以。只有把書本合起來后,用自己的話復述一次,才能測試我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習中進行回想,讓大腦提取關鍵概念,而非通過重復閱讀被動地獲取知識,將讓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學習時間。”“僅靠對材料的練習和回想,學生的習得內容和學習深度都遠遠超過了其他方法,人們本以為,僅對文段進行多次重復閱讀或畫概念圖,應有助于增進腦中學習材料間的聯系,而事實并非如此。” --《學習之道》

03 改善閱讀方式

很多人買了一本新書后,往往只看不到3分之1便封存在書架中。有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接觸的是新領域的知識,大腦的記憶負荷加深,對書本產生了抗拒。

在《學習之道》里提供了一個閱讀技巧,拿到新書時,先不要從第一章節開始細讀。建議是打開目錄先了解一下整本書的結構,然后從有興趣的章節快速瀏覽一下大致內容,才開始細讀。

對書本大意有了初步的理解后,再開始按主題閱讀或從第一章細讀,這樣大腦的負荷會減少很多,也比較容易堅持看完整本書。

目前我在嘗試的閱讀方式是,讀一本新書時,先把它快速讀一遍。初步理解作者的想法和觀點;書的結構和模型。然后再開始從目錄入手進行第二次閱讀,第三次閱讀是主題閱讀并加上回想。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