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看了一檔綜藝節目《奇葩說》我不知道你們看了沒有,在此之前我對綜藝節目也沒有太大的興趣,而我看的那期它的辯題是“該不該支持父母去養老院”看到最后基本不記得每個辯手都說了什么,只知道自己從頭哭到尾。親情是我們身穿鎧甲的最后一道防線,一旦觸及,立馬潰不成軍。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馬薇薇,她說:“人生最痛苦的選擇是當兩個都是錯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要選擇哪一個的代價我們更能夠背負。當父母足夠老的時候,我得跟他們一起住,即使我能夠預見那并不是一個和諧的家庭。”
她講到,“我們幾個朋友住在北京,一起租房子,我父母來北京看我的時候從來不敢住我家。他們說,我們薇薇從小不喜歡和別人一起住,如果這次我們去了住了家里,那下次邱晨父母來了,周玄毅父母來來也住她家,薇薇肯定會煩死的,她肯定會受不了。我相信他們這種怕麻煩我是真心的,可是這種真心我就真的能坦然接受了嗎?有一天他們肯定也會因為怕麻煩我,說去住最好的養老院。他們一定會像我跟他們報平安一樣,跟我報平安。可是這些一定是真話嗎?真心說出來的不一定是真話,那是情話啊。”
此時,全場所有觀眾都已經淚奔。或許大家腦子里都涌出了類似的畫面:我們為了在城市里努力站穩腳跟,被老板罵完后私下抹抹眼淚繼續加班加到深夜,為了談成一個項目跟各種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人打交道,為了節省支出晚上擠在合租房里,早晨像三明治一樣擠在公交地鐵上。然而和父母打電話的時候,永遠都是輕松的語氣:“我挺好的,老板很賞識我,工作也很順利,一切都不錯,你們盡管放心。你們怎樣啊?”電話那頭的父母似乎也被這種輕松的情緒感染,樂呵呵的說:“每天我和我的老伙伴們打牌,跳廣場舞,練瑜伽,身體好的很,你別擔心我們,照顧好自己,別舍不得花錢,爸媽永遠是你堅強的后盾。”
報喜不報憂是大多數親子之間最常見的交流特點
這樣做的好處是看上去一幅其樂融融的場景。大多數父母永遠不會告訴孩子:昨天體檢檢查出血糖有點高;因為上了年紀最近腿腳有些不利索了;因為擔心孩子獨自一人在外地還沒結婚晚上總是翻來覆去很晚才能入睡……
直到有一天,孩子接到了家里的電話,父親或者母親說身體最近有點不好,讓回來看看。孩子回到家后發現父母已經住院很久,更嚴重的已經是被下了病危通知書。看著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至親,孩子愣在那里難以置信:明明前幾天還在電話里有說有笑得告訴自己,別擔心家里,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現在卻在和病魔進行艱難的抗爭,一切似乎來得那么突然,突然得讓人措手不及。
為什么大多數父母和孩子都傾向于“報喜不報憂”呢?因為在表達之前就形成了一種預設:我告訴對方我很好,對方才能夠放心地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只有這樣做了,才算得上“懂事”啊。這種現象太普遍了,以至于每個人聽到馬薇薇的發言都百感交集,直戳痛點。
“報喜不報憂”真的是一種值得鼓勵的表達方式嗎?未必見得。
在“報喜不報憂”的背后,我們能看到人們的焦慮和擔心:擔心對方無法承受現實帶來的壓力,擔心生活上的責任讓對方分身乏術,你以為是懂事的替對方承擔責任,卻忽視了有些責任和義務必須自己承擔。在這份焦慮和擔心背后,其實雙方都在一定程度上把彼此想象的過于脆弱了。
曾經一個朋友給我抱怨:“雖然我現在年紀大了,但是我就是不想找男朋友,我覺得一個人過我的日子挺好的。可是我父母總會說我心里明明著急的很,出于面子嘴上不承認。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肯相信我說的就是心里話。”
還有一次,跟幾個朋友一起玩。吃水果的時候,朋友很熱情的拿出當季最新鮮的水果給我,我婉言拒絕說不想吃,無奈朋友執意堅持:“別客氣嘛,少吃點。”? 推搡很久之后我還是硬生生塞下幾個水果。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出于真心和好意,可是對于接受者而言,這種真心和好意卻違背了她的主觀意愿,于是選擇了拒絕,然而拒絕在他人眼中看來變成了嘴硬和客套。
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實話實說
首先我們應該先建立一種相信的習慣:選擇相信對方所說即為所想,相信對方有出于自由意志的選擇而說出自己真實想法的能力。
誠然,在我們這樣一個習慣“報喜不報憂”的人情社會,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可是就像黃執中所言“這樣一直猜來猜去好浪費。”作為父母,你想子女了就告訴TA,如果TA愿意,自然會找時間來看你;作為兒女,你不喜歡父母嘮叨就告訴他一些新鮮好玩的話題;作為伴侶,你不開心就告訴對方不開心的原因哪怕說你不知道原因也好過一句搪塞說沒什么。你們關心的對方尚且沒有脆弱到必須溫聲細語小心呵護的地步,TA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承受苦難的信心。
看到最后小編覺得我們以后別再打著愛的名義報喜不報憂,讓對方知道你的真實所想,人生苦短,何不選擇相信TA所說的即是所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