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章

首先,非常感謝大家對三理堂的信任,兩天時間,三理堂的學員數(shù)很快就破千了,還有一個企業(yè)全公司包了一個班,我覺得他們的企業(yè)文化特別好,他們的老板很有大局觀,如果將來有合作的機會,我會優(yōu)先考慮。

為什么呢?

因為一個公司的老板有這樣的意識,讓底下員工在認知模式的升級上開展“幫學趕超”,我覺得這種意識,比只會有樣學樣花錢在戶外拓展上聽傳銷講師講團隊凝聚力的不知道要超前多少。

今年我們定個小目標,在這個數(shù)字上面*30,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能完成。

你們都是第一批入學的學員,可有想過,為何會選擇將輔助成長的任務(wù)交給螞蟻私塾?

市面上明明有“更快速走向成功”的方法不是嗎?比如3天5天就能高潮的各類產(chǎn)品。

也許絕大部分學員都是基于對我的信任,但除了這個,我希望大家還能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們總說改變和成長,那么需要改變的是什么?需要成長的又是什么?

如果一項技能能夠在3天5天內(nèi)學精的,比如學習如何拖地,那應(yīng)該夠了,不過這樣的技能能夠幫你掙到錢嗎?用腳趾頭想也是不可能的。

因為在你的頭上沒有長角的前提下,你能快速學精別人一樣可以啊。

我們要成長的東西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我們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什么?比如我打了一個人一拳,99%的人會憤怒,然后本能反應(yīng)用他自己的方式去還擊。

不過也有人不會,因為他們的心智模式也許是這樣的:這個人平時跟我關(guān)系不錯,也沒有精神病,是不是有什么事兒,我得先搞清楚狀況。

這就是遇到同一件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心智模式的區(qū)別。

再舉一個例子,很多讀者反映現(xiàn)在考慮問題比以前成熟多了,不再容易受人挑唆,不再容易情緒化,更能一眼辨別出事物的核心。

這是怎樣的改變?就是心智模式的改變。這種改變不是一種特定的技能可以比擬的,因為它的應(yīng)用沒有界限。

當你在家庭生活中使用,你會更幸福;當你在職場中使用,你會更優(yōu)秀;當你在交流中使用,你會更睿智;當你在投資中使用,你會更難以被忽悠……

我們要成長的,就是這種對客觀世界的反應(yīng)方式。

這種反應(yīng)方式,是靠日復一日慢慢長出來的,可一旦長出來以后,就是一種本能反應(yīng),很難忘掉。

成長是一件很緩慢的事,這一點毋庸置疑。

之所以你認為有些人飛速成長,是因為他本就有東西打底,接著找到了心智的轉(zhuǎn)折點,并在你看不見的時候拼命踐行,而你最終看到的,只是很久以后的一個結(jié)果。

比如你覺得為什么這個人突然在寫作上突飛猛進?可能是由于他之前已經(jīng)有了足量的思考打底,只是欠缺表達技能。

當他有了足夠的認知能力,就知道如何打磨自己的哪塊弱項最劃算。

目標漸漸清晰之后,踐行就有了動力,接著可不就是看上去突飛猛進了么,其實冰山的大部分都藏在水底下。

還有以前學數(shù)學的時候,有些同學看上去只能考70分,但其實他跟90分的同學距離也沒有分數(shù)表現(xiàn)出來的那么大,可能只是某一兩個關(guān)鍵概念不懂,于是所有碰到這一兩個概念的題就全錯了。

當他們有一天突然覺醒到這件事情,跑去堵住老師搞懂了那一兩個關(guān)鍵概念,很可能連90分的同學都做不出來的難題他們也能做出來,因為不代表其他的知識點掌握得差啊。

他們從羞于啟齒到跑去堵老師的這個行為模式的轉(zhuǎn)變,就是心智模式的轉(zhuǎn)變,他們突然明白了厚幾次臉皮也許能跑贏所謂的好學生,那么“羞于啟齒”自然被想拿到好成績的沖動給打敗了。

若是他們還沒意識到,就會一直處于羞于啟齒的狀態(tài),因為還以為搞懂了幾個知識點也提高不了幾分,踐行的動力就少了很多。

每個飛速成長的背后,都需要有默默耕耘的積累。

這個積累是有順序的,首先得先用在改良心智模式上的積累,然后再有的放矢地指導技能上的積累。

很多人說,我知道怎么做,可無法堅持。

這是不對的,無法堅持說明你的心智模式是欠缺的,九陰真經(jīng)沒有了心法最多也就梅超風的水平,是提不上去的。

復利曲線大家都見過,一開始切線的斜率很平緩,到后面越來越陡峭。反映在成長上,就是越到后面,你成長的起點越高,基數(shù)越大,所以看上去也成長得更快。

但為什么僅有零星的幾個人可以堅持到成長的紅利期爆發(fā)?

因為大家都太聰明了,能跑為什么要走,能走為什么要爬?于是,人人都不想要前期蝸牛般的速度,都想著投機取巧,最后反而是使用蠢辦法的人看似莫名其妙地獲得了勝利。

其實分不清什么時候該跑,什么時候不該跑的才是真蠢。

蠢辦法通常能獲得勝利,那是因為蠢辦法雖然蠢,但總歸是每天都在進步的,如果保持前進的速率不變,那么斜率終將越來越陡峭,這只是時間問題。

前期看不出,只是起點不夠高而已。

那些自以為聰明的辦法就不一樣了,今天也許進一大步,明天可能退一大步,又或者只是純粹獲得了進步的幻覺,其實一直原地踏步,而原地踏步就是退步,因為時間已經(jīng)被浪費了。

這事兒在投資領(lǐng)域也差不多。

有多少人買過股票?有一定經(jīng)濟能力的相信基本都買過,畢竟連學生黨都開始拿得出幾千塊進行嘗試了。

在至少擁有5年連續(xù)交易記錄的人里,有沒有人跑贏定期的銀行存款利息的?通脹就不說了,定期就行,我想應(yīng)該也是寥寥無幾。

為什么,我會看MACD,我會分析金叉和死叉,我會用布林線,我天天看新聞聯(lián)播,我讀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我的阿姨是某銀行的高管,常常能得到內(nèi)幕消息……為什么我還是跑不贏?

因為你太聰明了,別人也跟你一樣聰明,你們一番爾虞我詐之后,按照投資的成功者人數(shù)分布,一定有那么幾個更聰明的家伙,或者用智慧,或者用資金,或者用作弊的方式,將絕大部分人的錢都掃進了自己的口袋。

而什么人的錢他掃不到?就是那些堅持用蠢辦法的人。

對于那些面對千般婀娜都不為所動的人,他們的精妙策略簡直是“對牛彈琴”,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一樣無力。

于是,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冒著巨大風險博弈來的錢,不得不被分走一杯羹。

如果你去翻查大多數(shù)人的交易記錄,基本都會看到同一個現(xiàn)象——操作頻率非常之高。

因為多數(shù)人總以為自己比普通人聰明,哪怕不能賺取每一個波段,至少跑贏一半的人沒問題吧,就跟多數(shù)人都以為自己的駕駛技術(shù)在平均水準之上一樣。

這就是心智模式的差別,真正聰明的人早就意識到短期股價的波動是個完全的隨機事件,試圖預(yù)測明天的股價是愚蠢的,而試圖預(yù)測明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股價才是明智的。

一年的時間并不長,有人拍著胸脯說,我想看到一年后的自己。

如果用買股票來做比喻,若是你真預(yù)測的是明年的股價,為什么明天就想打開K線圖?你的行為里才藏著最真實的心智模式。

成功通過運動減下肥的人應(yīng)該都經(jīng)歷過這樣一個階段,一開始像多數(shù)人一樣,跑一天步就要上秤,看看數(shù)值好像沒掉,連續(xù)三天后,放棄了。

后來想通了,如果我真的認為自己30天后可以減下10斤,我只要照著做,然后每三天告訴自己掉了1斤就可以了,何必上秤呢?頻繁上秤本就意味著沒有信心。

這樣做的人反而30天后就會發(fā)現(xiàn)體重掉得八九不離十了。

所以如果信任我,信任你自己,那就遠離噪音,準備好跑就是了,不必回頭看,一定有時間給你看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