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的扉頁,有這樣一首詩,分享給大家:
幸福的人
只有那些能把握今天的人,
才是幸福的人;
心無憂懼的他可以說,
不管明日如何糟糕,
我已把握了今日。
或好或壞,或雨或晴,
我所擁有的快樂,無論命途如何,
都歸屬于我。
上蒼也無力改變過去,
曾經的一切,已成云煙,
我已擁有過我的時刻。
——約翰.德萊頓
2022年1月30日,牛年的最后一個工作日,有了想在節日里看些閑書的想法,便跑去上海圖書館借書。在瀏覽閱讀架時,被這本書名吸引:《余生第一年:7次旅行,與生命中最重要的7個人》。
按往常我會打開豆瓣看看書評,看看介紹再決定要不要帶它回家。
但在拿起書的那一刻,當我腦海里躍出:為什么是余生第一年?為什么是7次旅行?哪7個重要的人呢?我想,是這本書在呼喊我閱讀它,所以什么功課都沒做,就帶回了家。
一般而言,圖書館會有二個月的時間,如果碰上疫情,就可以無限延長還書的日期。而在我要還書之前,魔都的疫情悄然而至。
之前我總在百無聊賴的情況下翻開它,只因書籍中作者對自身患有肌萎縮癥(ASL)的講述,讓我感到壓抑。在疫情還未撲面而來時,我一邊閱讀,一邊感到有些苦澀,甚至有些情感抽離。
但當4月封閉在家,直到五一長假,我把它閱讀了兩遍,才明白它陪伴我的這段時光,意味著什么。
01
作者蘇珊.斯賓塞.溫德爾,曾是美國佛羅里達州著名的記者,在佛羅里達新聞編輯學會獲得終生成就獎。2009年的夏天,她開始覺察到身體有了異常。
在東奔西走求醫問藥的兩年后,被確診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癥,是一種由運動神經壞死而引發的神經肌肉障礙。
它是一個慢性病,出現癥狀從首次開始算起,3~5年的時間里會不斷地惡化,直到肌肉全部萎縮,并且無藥可醫。
面對不斷在萎縮的身體,她恐慌而無助。2011年7月8 日,在被確診的不到三周時間,得知NASA要發射最后一架航天飛機。
她看到NASA項目負責人辦公室墻上一句話:“不要因為它的結束而哭,應當為它的發生而笑”。
于是她決定暫時不惦記左臂下那塊搖搖欲墜的肌肉,和好友一同驅車到另一個好友奧蘭多的家中,在可可海灘的停車場找到了一個高處,等待航天飛機的發射。
在等待的時候,她想起了詩人里爾克曾寫過的一段話:
“不要追求那些你還不能得到的答案,因為你還不能在生活里體驗到它們。一切都要親身生活。現在,你就在這些問題里“生活”吧。或者,不大注意,漸漸會有那遙遠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這些問題的境地。”
便是在那一刻,蘇珊想到了人生由于ASL帶來的不確定性,也明白里爾克的這段話,“與其追尋答案,不如生活在問題中。”
02
便是這一刻,開啟了蘇珊余生的旅程,她輾轉反側找到了自己的親生母親,知曉了親生父親的樣貌;她和丈夫20周年紀念日回到了達佩斯,她為14歲的女兒挑選婚紗,陪9歲的兒子圓親吻海豚的夢想;
她還和至交好友南希經歷了極光之旅,與姐姐度過了奇妙的航海之行,并為自己準備遺囑和葬禮,寫下這本書籍。
在有限的時光里,她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找尋到生命的根源,和家人朋友相伴。
說沒有遺憾,那是假話,但這每一刻的經歷和體會,都讓蘇珊感到喜悅。
正是這份此時此地的喜悅,讓她對于不確定的生活,有了答案。
活在當下吧,盡可能用你已有的能力過好這一刻吧。
所有的事都不會盡善盡美,擁抱過,從容應對著,為發生的事產生情愫,都是在好好生活的證據。
4月中旬,受困于壓力下的我,也切身體會到了這些道理。
面對不確定的焦慮和恐慌,對于不斷在變動的信息,以及身邊人的困擾,我的情緒起伏很大,時常感到疲憊,會產生消極的思考。
在看完這本書時,我對當下的經歷有了新的思索。
我此刻面對的經歷,我所體驗到的所有情緒感受,都是寶貴的經驗。
以我的職業為例,心理咨詢師想要理解共情來訪者的感受,有時候是需要經歷支撐的。
不確定帶來的無能感,自我價值的動搖,都讓我對于這部分的經驗變得豐富。而我利用運動來應對焦慮與恐慌,讓我更加理解思維認知是如何通過行動影響感受。
當我對生活的不確定報以學習的態度,那些困擾我的,最終成就了我。你在用什么樣的視角看待生活,你就會因此獲得相應的饋贈。
正如蘇珊看到的那段話,當你生活在問題之中時,答案會在特定的時間,浮現在你眼前。
《余生第一年》是蘇珊人生倒計時的記錄。
對讀者而言,這短暫的相遇,見證了她的勇敢與精彩,也因這段旅途對生命添加了新的視角和思考。
于我們彼此而言,都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