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我認為最值得讀的一本書

用自然的力量來解釋自然界的一切現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達爾文

距離2016結束還有1天的時間,這一年,我讀了大概有100本書,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叫《makeit stick》,這本書讓我明白了關于學習的一切意義。


例如,為什么要學習,什么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等等。

讀這本書大概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讀了三遍,記了一萬多字的筆記,寫了有8篇讀書筆記。

為什么要這樣的讀,收獲了些什么?

其實只有3個詞:學習,建模,應用。

別看只有6個字,我們人類所有的一切行為其實都是圍繞著這6個字來進行的。

他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我們的一切活動都包含這三個方面,我們不斷的實踐,不斷的總結過去的經驗,然后在以后的實踐中揚長避短的運用過去的經驗。

先從第一個詞說起。

學習

對于現在的人來說,從小學到大學畢業,大概要過16年的學校生活,但是真正會學習,了解為什么學習的人不多。

但是這兩點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點意味著效率;第二點則意味著方向,目標。

所以我們會看到兩種人:

第一類是勤奮的傻瓜,天天學習,每天抱著一本書,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成績不好;

第二類是那些學霸畢業后迷失了,雖然他們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但是沒有目標方向,所以他們畢業后不知道繼續學習,從而迷失了自己。

什么是沒有效率的學習方式,為什么他們會流行?

正確的學習方法是什么?

如何找到學習的意義,做一個終身學習者?

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應該說是數以萬計的,在這本書里關于這方面的介紹是非常多的。

簡單歸納下錯誤的學習方式主要是由于簡單機械重復造成的。

例如:勤奮的傻瓜一般具有這樣的特點,總是擔心沒有學夠,題庫做了一本又一本,只是簡單重復的把錯題一字不差地抄在本子上,從不分析為什么錯,是因為概念不清,還是因為基礎沒掌握等等。

但是考試的目的是通過這些變化多端的題目來考察我們對知識的掌握的程度,而不是對這道題的掌握。

還有一些錯誤的學習方式是,簡單重復的看一本書,只是機械的在書上劃重點,從不思考這本書講的是什么,看書的時候以為自己全部掌握了知識,感覺很好,但是沒過幾天,這些知識全部還給了書。

于是開始苦惱,以為自己的記憶不好,其實不是記憶不好,而是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

那么,什么才是正確的學習方式呢?

在這本書里介紹了一些好的方法:

分散練習、交叉練習、以及多樣化的學習,具體可以《如何讓知識牢牢的粘在你的大腦里》,這些方法與我們一直以來的學習方法是相違背的。

例如:我們一直被教育說,飯要一口一口吃,先學會走,再學會跳,身體的發展遵循這些道理,但是學習卻不是這樣的,知識越多,就越容易牽引,對知識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其次就需要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總結,反思,以及把知識運用起來,把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

此外,還要懂得在學習區里面的學習才叫學習;

不同的人對應的學習區是不一樣的,不同的階段對應的學習區也是不一樣的。

例如:讓一個嬰兒學習加法就不太可能,讓一個5歲的兒童學習加法就剛剛好。我是有些夸大這種說法,但是現實生活中這種拔苗助長的行為是非常的多的。

所以在學習前一定要搞清楚,學習者處于哪一個階段。

建模

第二個詞是建模,這里可以換一個詞叫知識體系,我的理解是總結知識間的規律,然后分門別類的儲存在大腦里,當有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我們可以很快的從大腦里調出相應的知識,并且能順序的解決問題。

知識體系的建立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是自己總結,例如:假如你需要經常做PPT,你就在平時的時候注意收集一些模板,找出他們應用的范圍,然后分門別類放好,在接到任務的時候,就可以很快的從模板庫里找到最優的方案。

第二是學習別人總結的規律,然后拿來為自己所用。平時我們學習的理論知識就是屬于這類,一般來說理論知識是人類對這方面問題的高度總結。

但是很少有人喜歡理論知識,因為他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是理論知識學好是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的。

如何學好理論知識呢?

我認為需要做好兩點:

第一、大量的實踐;

第二、不斷的總結,反思。

講一個關于數學的故事來說明學習理論的重要性吧:心理學家調查了一些巴西的少年兒童,這些兒童因家里貧窮沒有上過學,他們以販賣一些水果,玉米等為生。

在交易的過程中,他們需要大量的計算,他們對簡單的數學運算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對簡單的運算來說,他們的反應速度比起同齡的上學的少年來說速度要快。

他們是怎么計算的呢?例如:35+27=30+20+(5+7)=50+12=62,對于上過學的兒童則直接用十進制得出62。

你可能會說,他們的計算方式還好一些。

但是當遇到大數或是復雜的計算的時候就遇到困難了,這個研究是在1988年進行的,那時還計算器還沒有今天這么普遍,他們需要買一些包含30或是100的盒子來記數,而對于學過十進制的孩子只需要有一只筆就可以了。

現在計算器大概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是計算器也僅限于簡單的加減乘除,再高深些就很難解決了。

這里的十進制就是一個理論知識,他是我們通向數學之門的基礎,如果不學習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而且我們幾乎天天都在用它,但是我們不知道,卻總認為學數學是沒有用的。

應用

第三個詞是應用,用知識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探索世界。

我想把應用換成一個高大上的詞叫創新。所有的創新其根本只不過是幫助人類解決了某一個問題,讓人類可以更好的生活。而應用也正是利用知識來解決我們遇到的一些問題。

個人應用知識解決了個人問題叫小創新,個人或者組織應用知識解決了人類的問題叫大創新。

學生應用學習到的知識解開了一道題解決了考試問題,員工利用平時學的到知識完成了老板交待的任務解決了工作問題;媽媽利用平時學到的能力照顧寶寶解決養育問題。

以上都是小創新,解決了個人問題,這些問題在每個人面前其實都是創新,因為我們面對的問題都是全新的。

題目是你未曾見過的,可是你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了;老板交待的任務是你未曾碰到過的,可是你利用你的知識解決了;每個寶寶都是不一樣的,你利用平時學習的到經驗解決了特定的問題,這些事實上都是創新。

牛頓運用知識發現了三大運動定律,幫助人類認識地面物體與天體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推動科學革命。直到今天,人造地球衛星、火箭、宇宙飛船的發射長虹空和運動軌道的計算,都仍三大運動定律為理論根據。

達爾文利用知識發現了人類的進化規律,總結成進化論,幫助人類科學的認識人類起源的問題。

這些知識應用都是大創新,幫助人類更清楚的認識自己和自己生活的世界。

之所以把應用上升到創新層面,是因為我想站得高,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愛因斯坦有一句話叫: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For knowledge is limited to all we now know and understand,while imagination embraces the entire world, and all there ever will be to knowand understand.

這句話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棒,因為想象力聽起來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似乎只要拼命的想就成就一件大事。

假如知識代表過去,想象力代表未來的話,那么強大的想象力一定是建立在對過去知識的總結上,同時又要落到解決實際問題上才能發揮想象力的作用,脫離這些只能是空想。

所以知識是基礎,他只是對過去的經驗的總結,而面對新的問題,他是一個未知的世界,需要我們發揮想象的力量大膽的猜測,大膽的實踐,大膽的試錯,把已知的知識大膽的運用到未知的世界,從而找出最優的解決方案。

所以我們在強調想象力作用的時候應該要明白所有的想象力都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的。

金星在采訪馬東的時候問他,你覺得是實力重要還是運氣重要?

馬東回答說:我認為運氣重要,因為實力是個基本的東西。

換而言之,想象力一定是建立在扎實的基礎上的。

總結一下,我們學習的最終目是應用,首先要學會學習,然后將學習到的知識總結,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解決問題,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但是因為受到文化,環境,以及個體的差異,每一個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是有偏差的,我們總是根據我們過去的經驗來解釋我們遇到的新問題。


例如:這張圖,你看到的是什么?大家可以留言。

如何客觀公正的評價一個問題就成為科學家們一直研究的問題,也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因為你看待問題的方式會直接決定解決問題的方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Android 自定義View的各種姿勢1 Activity的顯示之ViewRootImpl詳解 Activity...
    passiontim閱讀 172,841評論 25 708
  • 迭代器的概述 A:迭代器概述: a:java中提供了很多個集合,它們在存儲元素時,采用的存儲方式不同。 我們要取出...
    CQ_TYL閱讀 247評論 0 1
  • 深入理解 Android 內核設計思想 實戰Gradle kotlin實戰 編程珠璣 編程之美 java核心技術卷...
    零寬度接合閱讀 174評論 0 0
  • 周一一早,部門周會,每人逐個匯報上周的主要工作和本周的工作計劃,領導逐個點評并給予指導........我相信很多團...
    三順小姐閱讀 462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