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反應孩子會穿反鞋子,表示很傷腦筋。
我們家也不例外,每次小久久一穿反鞋,爸爸總是讓他換回來。
這讓我想起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上小班的時候大多都是會穿反鞋子,但是到了中班他們就很少會出現這種情況了。
為什么孩子會穿反鞋呢?
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有方向感的,是通過年齡的增長和教育等因素慢慢形成的。
孩子的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演階段(2-6或7歲)、具體運演階段(6或7歲-11或12歲)和形式運演階段(11或12歲-14或15歲)。
第一階段是奠基基礎,他影響兒童日后認知能力的正常發展。在這個階段,嬰兒只有直覺、感覺和運動。嬰兒出生后不久就開始協調直覺、感覺和運動之間的活動,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起來,才得以認識世界。
皮亞杰指出:“感覺運動成熟與否,是日后技能學習或思考前期(3--6歲)孩子成功與否的基礎。
研究表明,孩子2、3歲時能辨別上下,4歲時辨別前后,5歲時就能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左右,7歲左右能以他人為中心辨別左右,以及兩個物體之間的左右方位
所以當他們處于人多嘈雜的地方,如商場時,常常會迷失方向,以至于跟丟父母;進行閱讀時,也會出現顛倒順序、前后倒置的問題;
在學習時,這類兒童經常會把數字、字體或偏旁部首寫反,與小朋友做集體活動時,也容易與他人發生碰撞。
什么是感統失調?
感統也叫感覺統合系統。
感覺統合指人體的感覺器官(眼睛、耳朵、鼻、舌、皮膚、前庭網膜等)從環境中獲得不同感覺信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
輸入大腦,大腦對輸入信息進行統合、分析,進而有所感悟、學習或再再命令運動系統做出適應性反應的過程。
孩子“感統失調”分為幾個方面,有觸覺感失調,前庭感失調,和本體感失調等。如果孩子前庭感覺功能失調,那么孩子就會出現分不清左右,穿反衣服鞋子的狀況。
穿反鞋的危害:
開始我是讓寶爸順其自然,等孩子大些了,發育好些就自然會穿對了。其實不然,穿鞋的危害有以下幾種:
1、寶寶的腳部處于發育階段,他們的腳骨大多是正在鈣化的軟骨,可塑性比較強。
如果長時間穿著不合腳的鞋子,很容易導致寶寶的腳趾變形,影響寶寶的走路姿勢。
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孩子走路很吃力,感覺腳有點兜不住鞋子,就是因為鞋子太大的原因。
2、如果寶寶長時間穿著不合腳,或是鞋幫較硬的鞋子,會影響寶寶的腳底發育,甚至還會影響到踝關節、脊椎的發育。
3、寶寶的足弓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育,如果寶寶長期穿著不合適的鞋子,會無法緩沖走路時產生的震動,從而導致骨骼發育受阻。
家長應該怎么做?
1、不責備
帶孩子去游樂園玩時,經常能看到離園的時候很多媽媽忍不住發飆。原因就是覺得孩子穿鞋慢或者穿反鞋。
當我們明白為什么孩子會穿反鞋后就不應該責備孩子了,相反更應該耐心的觀察指導。
要知道,如果孩子開始懼怕在大人面前穿鞋,在大人面前出錯,他幼小的心靈是會留下陰影的。
2、不代替
很多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會幫助孩子穿鞋子,其實當孩子三歲以后,我們可以適當放手了。
這樣孩子在穿鞋的過程中才能發現困難并慢慢改正,如果一直包辦的話,孩子都沒有機會得到練習,以后穿反鞋子要糾正就更難了。
3、方位感訓練:
整理玩具
爸爸媽媽和寶寶一起把玩具分好類、固定放在玩具籃里。
每天睡前一起把玩具送回家。
這個任務的完成需要爸爸媽媽用正確的語言提示:“動物園里小動物的家,在左邊的玩具籃里。”
“積木在右邊的玩具籃里。”只有孩子聽到規范的、細致的描述時 ,孩子才會慢慢的去感知去摸索,形成初步的方位感。
躲貓貓
家長可以和孩子玩躲貓貓的游戲,然后假裝找不到他。
一邊找一邊說:“咦,衣柜的左邊?沒有啊!”
“鞋架的后面?沒有啊!”
“原來,在桌子下面啊!”
孩子會很喜歡玩這個游戲,每次都會興奮的哈哈哈大笑。
拼拼圖
拼拼圖和積木一樣,不僅鍛煉孩子的小手發育還有邏輯思維。更多的是空間方位感。
當寶寶拿著積木不知道放哪里好的時候,我們可以鼓勵他:“看一下它的左邊是什么圖案,右邊呢?”
當孩子學會觀察之后,他會愛上這樣的練習。
有時候我和小久久比賽拼拼圖,他還要當小老師來教我呢!真的很可愛。
4、留出足夠的換鞋時間
出門前留出足夠的時間給寶寶換鞋,家長做到不催促。讓孩子自己拿出鞋子,仔細觀察再穿上。
這樣多次練習,孩子慢慢的就會把鞋子穿對了。
總之,四歲以前的寶寶分不清左右腳都是正常的,家長不要著急,只要肯放手,多練習,慢慢地就不會再穿反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