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詩文
01
人們通常有這樣一種普遍心理:
越是知根知底各方面財力能力相當的兩個人,越容易因為一方的迅速騰起而心生失落,甚至嫉妒。比如,兩個同處奮斗期的北漂合租者,其中一個人某天突然貸款買了房,另一個人的心絕對再也平靜不下來。
對啊,當初差不多一起到北京,人家能貸款買房,為啥我就不行?哪怕房子才30平米又怎樣,房本上的產權所有人已經證明了某種成功。
那一刻,一種咬牙也要堅持買房的心如鐵石般堅硬。
最近,我從前的實習生跟我微信訴苦,正是在這種心理驅使下貸款買房,本想替她高興,畢竟一個努力的女人就應該有套屬于自己的房子,那是拼搏的結果,更是安全感的體現。然而,跟她語音聊了兩個小時后,我才發現,像她這樣買房,人生的機會成本簡直虧大了,與其為了所謂的“踏實感”而買,不如暫時先不買。
02
原來,她為了貸款買下一套京郊的直門獨,不單把工作五年來的所有積蓄都搭進首付,還找老家借了10多萬。目前每月除公積金還款外,還有按揭貸款5000多元。而這,對于一個月收入只7000多塊錢的她而言,已經倍感吃力了。
用她的話說,在僅剩的不到2000塊月結余里,房租就要占據大部分,畢竟新房兩年后才能交付,這意味著還貸同時還要繼續繳納至少兩年的房租。假設未來兩年房東不調租金的前提下,她每月的生活基本開銷只有500元。
她說,現在的自己就像行走在一根有去無回的細長鋼絲上,前路漫漫。稍有變化,就可能葬身于斷裂的財務鏈里。所以,她不敢去做任何只存在50%可能性的選擇,只能跟隨現狀戰戰兢兢往前走。
剛還貸的那段時間,有家同行業的大公司招聘會計主管,試用期半年,薪水5000元,一旦轉正后,年薪15萬,還不包括年終獎。她說自己曾有過無比心動的時刻,畢竟憑借五年的會計工作經驗,有一定的經驗迎接挑戰。
但轉念想想,試用期的半年里,沒有公積金,收入又降低,房貸怎辦?生活又該如何繼續?更何況,如果到期后無法轉正,就意味著要重新找工作,失業的空窗期至少一個月,若順利找到新工作的話還要面臨試用期薪酬低的問題。幾番折騰下來,斷供是必然的。
還有一次,是在不久前,她最好的朋友創業三年步入穩定期,聚會上這位朋友向幾位好友伸出橄欖枝,邀請她們自愿入股并來公司上班,享受公司未來的增長紅利。據說轉天就有兩個好友每人入股10萬,因為大家看中的是這份APP創業項目,同時更有信心未來獲得風投的關注。
10萬塊錢成為股東,或許迎來的是人生中的另一番光景,畢竟任何一個項目都有各自的成長過程,在最適合的時機,跟對人做對事,就有可能提前收獲成功與財富。可是,她除了意淫,并不能參與什么,更擔負不起另外50%失敗的可能性。
是的。她告訴我,目前除了“零成本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節衣縮食省錢”外,不敢再有任何花銷,包括各類聚會。也許未來會被提職加薪,緩解生活的緊張,可這個“未來”具體是何時,誰也無法承諾。就像你根本不知道眼下的這段感情能走多遠。
03
她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是,“房子”不負有心人。
用她的邏輯看,一線城市的房價即使未來漲得慢了,終還會漲。畢竟房價上漲的根源在于,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導入,導致需求的增長;房地產一直被視為最有效的投資品,且投資價值不斷被放大;而且房價的上漲帶動了地價的攀升,地價的攀升也刺激了房價的上漲,尤其是地王效果更明顯,如此形成一個循環。此外,加之熱錢的流入。
我問她:倘若邏輯正確的情況下,你打算何時把房子出手呢?
她遲疑了下,這么多房貸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還清的,更何況我以后還要住呢。
很明顯,于她來說,購房最原始的初心還是滿足自住需求,而非投資。換句話說,房價未來不論漲多漲少,都只是數字,非但不能解決她現實存在的資金緊張問題,而且還限制了她的決策。
這就是為什么同一件事對于不同的人來說,所產生的效用是不同的。因為這中間存在機會成本的問題,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選擇成本,就是你做出一個選擇,就可能損失另一個選項的成本。
拿買房這件事來說,我這個實習生純屬出于“心理失衡”,似乎只有買了房才是給自己北漂多年來的一個交代。可是于她而言,選擇現在的時機并以超過自身資金能力范疇的貸款額度來買房,顯然并不明智。
她在背上沉重貸款、影響生活質量的同時,雖獲取了房屋的所有權,卻失去了跳槽謀求更好發展等一系列機會。終究在她看來,“穩”字重于一切,挑戰勢必暗藏風險。所以,當你做出任何一項選擇時,務必多思考可能造成的損失,一定要確保你所得到的大于這個機會成本,再去做選擇,會比較靠譜。
感謝親愛的你一直默默地關注。
我是晚8點,心血來潮更文的文藝女青年王詩文。
歡迎大家在評論中留下足跡。
關于轉載問題:請統一簡信聯系我的經紀人南方有路。
版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