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并不是說想讓每個人都成為科學家,而是我們大眾群體有科學的思維去思考生活中已發生的事情。
社會心理學實驗的挑戰性
1.控制與影響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有時為了控制實驗的情境使之對所有人完全相同,會導致實驗情況過于純凈,這種純凈通常意味著乏味和脫離現實。而脫離現實的社會心理學實驗又往往不能夠充分影響被試,使他們做出同于或接近于現實情境中的舉動。控制和影響是實驗者面臨的兩難問題,如果想減少兩者的沖突,必須精心設計實驗。這就提出了實驗研究的現實性問題。
2.現實性
我們首先區分兩種現實性,一種是一項實驗對被試產生影響,使他們認真地參與到實驗中來,這叫“實驗的現實性”;另一種是實驗室的實驗與真實世界中的事件有多大的相似性,這叫“世俗的現實性”。對實驗室實驗常見的指責是,它們沒有反應現實。這種意見通常沒有將兩種現實性分開。米爾格拉姆的電擊實驗是一個典型的實驗現實性高,而世俗現實性低的例子。現實生活中,會有人要求我們故意電擊別人嗎?顯然不會的。那研究是否具有實驗的現實性呢?米爾格拉姆報告說,被試出現了緊張和不適的反應,出冷汗或者口吃、哆嗦。被試確實受到了實驗的影響。
3.隱瞞
有很多實驗必須是在被試不知情的情況下,才能誘發出他們真實的反應。但正如我們講過的,我們每個人都有探究真相沖動。被試總是試圖搞清楚實驗者的目的、整個實驗的邏輯等。要瞞過聰明的被試們并不容易,因此經常出現一種“掩飾性情節”,假裝實驗目的是別的什么東西。在阿希關于從眾的實驗中,實驗者要求被試比較幾條直線的長短。實驗者告訴被試他們參加的是一個知覺實驗,但實際上研究的是從眾行為。試想,如果被試提前知道研究主題的從眾,那么他們在實驗中會如何表現呢?
倫理問題
倫理問題,是心理學難以避開的話題。有一些通行的倫理準則來規范各類實驗,但是在倫理準則允許范圍之內,并不意味著不存在倫理道德問題。
隱瞞是實驗中常見的倫理問題,隱瞞常常面臨三項指控:第一,說謊是不道德的;第二,隱瞞可能導致對個人隱私的侵犯。既然被試無從知道實驗的真實目的,也就不能判斷自己是否愿意參加實驗;第三,實驗常常包含不愉快體驗,包括痛苦、焦慮等等。
即使沒有隱瞞,倫理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在羅賓?杜威等人所做的一系列“社會困境”實驗中,每個被試都有“合作”和“逃離”兩種選擇,如果每個人都選擇合作,那么所有人都會得到較少的金錢獎勵;如果有人選擇逃離而另一些人選擇合作,那么逃離者會得到很高的獎勵,而合作者則受到損失。實驗全部是匿名的,并且在一開始就向所有被試說明了游戲規則,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倫理上的擔憂了。但是,在一次實驗結束24小時后,一位男士給實驗者打來了電話,他是小組里唯一的逃離者,并因此獲得了190美元。他希望退回自己所得的錢,分給其他被試,雖然這樣會導致每個人僅能得到1美元。這位男士表示,他晚上睡不著覺,為自己的貪婪感到痛苦。而另一位女士因為自己選擇合作而小組其他人選擇了逃離,而感到上當受騙,并認為其他人沒有自己認為的那么可靠。
杜威等人的實驗很清楚地顯示了實驗者所面臨的困境,只要他們進行這類主題的實驗,就可能導致倫理問題。所有的實驗者都應該謹慎地面對這個問題,努力避開那些會導致被試不愉快的程序,向被試強調他們擁有隨時退出實驗的自由,在涉及隱瞞等不安因素的實驗結束后,詳細地向被試解釋緣由,想方設法使他們在離開實驗室時如同來時一樣身心狀態良好。
科學家還面臨一個倫理問題:他們需要對自己的發現承擔道德責任。比如在本書中,作者介紹了說服的技巧,這種技巧既可以用來做好事,也可以用來做壞事。事實上,任何方法的提出,都可能有人利用他們達到發明者所不愿意看到的目的。有一個事實是,本書中所描述的現象都是既有的,社會心理學家僅僅是去探索和了解社會中已經出現的現象。但另外一個事實是,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常常將這些現象高度概括化,變成容易操作的技術。任何技術掌握在一些不懷好意的人手里,都可能使整個社會陷入“歐威爾噩夢”中。社會心理學家的責任是,不斷研究以加深人們對自身的理解,同時指導公眾如何應用這些技術,并提醒人們警惕技術的濫用。
人類雖然是高等動物,但是很多實驗的開展都是在動物身上進行的,等等,動物的行為,人類的相似之處。社會性動物的命名自然有其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