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教授有一本書,叫《帝國的崩潰》。張鳴教授把帝國崩潰的原因歸結為兩點:對內的養人官僚制度,對外懷柔的天下體系。
一、對內的養人官僚制度。
一個王朝建立之初,各級機構都是為了辦理相應的事務才成立的。隨著王朝的延續,辦事機構的功能開始改變,不再辦事,變成養人了。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機構里的辦事人員急劇增加。正兒八經的辦事人員不會增多,增多的都是臨時工。比如縣里的衙役,最初可能只有幾十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數量可能會膨脹到幾百上千人。
除了單個機構里辦事人員增加之外,王朝還會設立新的機構處理突發事務。這些突發事務,往往可以由原來的機構處理,可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原來的機構敷衍塞責,不肯去做。新的機構設立了,老的機構卻裁撤不了。明代的兵制,開始時是衛所制,但是官兵只管屯田,不管打仗。國家需要軍人的時候,只好另設鎮守制,招募雇傭兵打仗。但是衛所卻不能撤。
明代省級官員原來是布政使、按察使和兵馬指揮使,三方互相掣肘,沒法干活,只得在上面再加派一個巡撫。巡撫成為一省的實際首長之后,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可以撤銷了,兩者的衙門也可以裁撤了。可愣是撤不了。
清代也一樣,在廣東、云南和湖北,總督和巡撫同城辦公。雖說總督比巡撫高出半格,但二者職權范圍有重疊,扯皮的事時有發生。
王朝的機構疊床架屋,機構里要養的人越來越龐大,政府支出激增。想要改革卻不容易。王莽改制,把自己改沒了。王安石也改革,最后以失敗收場。因為改革要打破既得利益者的飯碗,遭到他們的抵制,最后都失敗了。明朝的張居正改革成功了,那是因為他沒有剝離依附在王朝肌體上寄生者的緣故。即便如此,張居正死后依然受到了清算。墳墓被掘開,曝尸荒野。
戊戌變法,大家都熟悉吧。雖說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西太后不想讓變法成功提升光緒的地位和人望,但在進行變法時,在地方要裁撤掉督撫同城的巡撫,以及漕運總督,在京城要撤了詹事府、太仆寺等幾十個閑散衙門,這些衙門里的人覺得要是變法成功,自己的生計肯定會沒著落,一時間人心惶惶,鬧得沸沸揚揚,給西太后阻撓變法提供了口實。
二、對外懷柔的天下體系。
王朝的統治者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自古有之。所以在和四方的國家交往時,從來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態。即使打了敗仗,也是一幅傲嬌的嘴臉。
在他們目之所及的地方,王朝要求四方的邦國向自己納貢,接受自己的冊封。至于藩屬國的的內政,王朝是不過問的。自己看不見的地方,就當作不存在。明朝得瑪竇來華,給明朝的皇帝帶了一幅世界地圖。皇帝及臣子驚訝于世界竟然還有這么多國家,但從來沒有想過它們為什么不來上貢,接受王朝的冊封。
他們不來,自己就當作看不見。如果來了,那幅傲嬌的嘴臉就開始擺上來了。1793年,馬戛爾尼來華,給皇帝帶來了大量的禮品,有地球儀和天文望遠鏡,還有中國沒有的四輪馬車,以及英國最為自豪的巨大戰艦的模型。
滿朝官員都以為馬戛爾尼是來納貢的,誰知人家是來和你做生意的。操辦具體事務的和珅非要馬戛爾尼穿上寬大的中國服裝,對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禮。馬爾戛尼說他也帶來了一幅自己國家的君主的畫像,如果你們有人對著我們君主的畫像開三跪九叩的大禮,我也給你們的皇帝行同樣的大禮。沒人敢同意馬爾戛尼的建議。最后,馬戛爾尼以打折的英國禮儀,單膝跪倒見到了乾隆皇帝。
馬戛爾尼這次來華要求通商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再過四十年,英國人攜帶著堅船利炮,兵臨城下,終于敲開了中國的大門。從此,王朝風雨飄搖,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一命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