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王駕崩,看他70年間如何從海歸學生成長為粉碎20次政變的神君
有一位皇帝,執(zhí)政時長可與路易十四比肩,在親政之后除掉了跋扈的將軍。
他愛民如子,常常到貧困地區(qū)走訪,在皇宮里開辟試驗田改良農業(yè)。
他對外界充滿好奇心,喜歡學習,也懂很多種語言,他是運動好手,也喜愛藝術。
最重要的是,每逢國家有亂,他都親自出面,通過自己的決斷讓時局歸于平穩(wěn)。
他子孫眾多,身后的繼承問題始受到國家的廣泛關注。
他并不是康熙皇帝,而是泰國國王普密蓬。他的全名是普密蓬·阿杜德,泰語中的意思是“土地的力量,無與倫比的力量”。
今天,泰王普密蓬病逝,享年88歲。
他登基已經70年,經歷了20多次軍事政變,與他配合的泰國總理換了35茬,而我們的主人公依舊堅如磐石。對了,他的中文名叫“鄭固”。
普密蓬
他的力量來自于1782年延續(xù)至今的曼谷王朝,作為第九代國王,他被尊稱為拉瑪九世。
他的力量也來源于土地和人民的支持,他們視普密蓬為悲天憫人的“神”,普密蓬也展現了近乎完美的國家守護者形象,普通民眾都“心甘情愿地做泰王的子民”。
毫不夸張的說,泰國幾代人都生活在他的庇護下。
1946年,普密蓬的哥哥被神秘槍殺,19歲的普密蓬臨危受命,繼承了哥哥的王位。4年后,普密蓬正式加冕后,卻離開泰國,赴瑞士洛桑繼續(xù)學習。
普密蓬和母親(中),哥哥(左),姐姐(右)
要知道,這位自帶博學光環(huán)的國王出生于美國劍橋——這是哈佛和麻省理工所在地,當時他的父親正在哈佛醫(yī)學院念書。幼年喪父后,他隨母親搬到歐洲,在洛桑學習理學。
而這次重返洛桑學習,他選修了政治學、社會學和法律學等專業(yè),為親政做準備。
據說普密蓬精通7門外語,繪畫與攝影均達專業(yè)水平,音樂造詣頗深的他,喜歡演奏鋼琴和薩克斯,親自編輯古代泰國音樂的教科書,還曾在宮中扮演電臺DJ,向普通大眾播出泰國音樂。
泰王在演奏薩克斯
對了,在普密蓬獲得的136個名譽學位里,還有奧地利音樂學院頒發(fā)的音樂博士學位。
國王還是快艇好手,曾代表泰國參加1967年的國際快艇賽,贏得金牌。正如他后來所說:“贏得一場比賽,就是戰(zhàn)勝自我”。
概而言之,普密蓬是個精力旺盛、才華很高、知識淵博的國王。
他1951年回國,要想親政,24歲的普密蓬必須要扳倒一個類似于鰲拜的角色——陸軍元帥頌堪。
頌堪勢力極大,后被稱為“永年宰相”
頌堪祖上是廣東華人,是泰國政壇的實力人物,他主導將舊的國名“暹羅”改成“泰國”(“泰”在泰語中是“自由”、“獨立”的意思)。
二戰(zhàn)期間他與日本侵略者結盟,日本戰(zhàn)敗后下臺隱居數年,又借機政變獨攬大權。
他根本沒把新婚兩年的普密蓬放在眼里。普密蓬剛剛回國,缺乏有力盟友,也只好隱忍不發(fā)。
新婚不久的普密蓬與妻子詩麗吉
普密蓬曾經回憶說:“我一開口,他們(將軍們)就說:‘國王陛下,你什么都不懂!’我就住嘴,我懂,可是我住嘴。”
5年后,頌堪對軍隊的掌握不再牢固。在他主持佛歷2500年的慶典之后,另一位元帥沙立發(fā)難,指責其對國王不敬。
頌堪向國王尋求支持,普密蓬直接說:你還是下野吧。
頌堪不從,但隨后沙立接管政權,普密蓬也向全國發(fā)布戒嚴令,完成了一場不流血的政變。
雖然只是換了個人,但這位將軍對國王崇敬有加,他認為,國王的權力在于無暇的品德:
我是泰國古代家長統(tǒng)治政體的忠實信徒。我常喜歡舉一個事實說,國家就像一個大家庭。統(tǒng)治者就是這個大家庭的家長,必須將全民視為他自己的子子孫孫。他必須仁慈,有同情心,必須時刻關注人民的福祉。
普密蓬也這樣想。而且,經此一役,泰國君主制部分恢復,普密蓬還為自己爭取到了巡視國境的權利,他將借助“土地的力量”守護泰國。
國王挎著相機考察
此后一段時間,年輕的國王經常挎著相機在農村調查情況,基于一次次的考察,普密蓬在全泰分設六個皇家開發(fā)中心,因地制宜發(fā)起實施一系列皇家開發(fā)計劃,興修水庫、防洪抗旱、植樹造林、保護環(huán)境,他甚至親自參與研發(fā)人工降雨以緩解旱情(別忘了他曾學過理學)。
由此他獲得了“發(fā)展國王”、“農業(yè)國王”的美譽。后來聯(lián)合國秘書長安南還向他頒發(fā)了全球第一個“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人類發(fā)展終生成就獎”。
1955年,普密蓬一家到泰國最落后的東北部考察。回到曼谷以后,國王被問及為什么要在這個地區(qū)花費這么多時間和精力,他回答:“農民才是泰國的脊梁。”
泰王深受人民愛戴。泰王重病期間,民眾流淚祈禱
普密蓬下鄉(xiāng)在農民中激起巨大興奮,爭相目睹他們國王的面貌。這讓民眾相信,國王遠遠優(yōu)于那些貪污腐化的警察、官僚和商人。
當然,普密蓬也在為王室積累財富,擴大影響。
他通過王室資產管理局投資房地產、旅游業(yè)和水泥等實業(yè),據西方經濟學家2009年估計,泰王室資產有300億美元,在王室富豪榜中高居首位,超過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當然,泰國官方對此并不認可。
普密蓬夫婦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夫婦
泰國悠久的佛教以及君主制傳統(tǒng),逐漸使普密蓬擁有了“神”一般的地位,滿大街都是他的畫像,泰國刑法有專門條款禁止民眾議論王室。舉個例子,去年一名工廠員工侮辱了泰王的狗,因之面臨15年監(jiān)禁。
普密蓬與他的王室寵物狗“通丹”(Tongdaeng)
上世紀60年代,普密蓬對多國進行成功的國事訪問,他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認可,積累了相當的軟實力。
1973年,又一位總理他儂元帥在國內大肆迫害左翼勢力,炮制了一部軍隊獨裁的憲法,引發(fā)曼谷等地25萬知識分子﹑學生和工人游行示威。
示威現場
雖然王室要求雙方和平行事,但軍警在10月14日仍向示威群眾開槍,造成75人死亡。王室收留一些示威群眾進入王宮避難。
下級軍官堅決反對鎮(zhèn)壓學生,并得到了國王的支持。隨后普密蓬要求他儂等人辭職。當晚,普密蓬面色冷峻地出現在電視上說:“10月14日是最為悲劇的一天。”并宣布任命新總理。
普密蓬的聲望如日中天,成為人民心目中的“民主國王”。
其后軍方開始迎合王室,普密蓬也逐漸在軍中培植勢力。
1980年,得到普密蓬充分信任的炳·廷素拉暖上將出任總理,泰國出現了少有的和諧、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局面。
炳直到今天還是泰王的顧問
普密蓬認為炳是一位富有犧牲精神的實干家,希望延長其任期。但部分少壯派軍官表示不滿,于是又進行一波政變。
普密蓬極為憤怒,立即命令政變集團釋放炳,以便國王召見。
他對赴皇宮請辭的炳好言挽留,還直接對叛軍領袖說“現在不是發(fā)動政變的好時機”。
發(fā)動政變的人隨后表態(tài):“我們的軍事力量足夠戰(zhàn)勝政府軍,但如果我們贏了,就意味著對君主制的破壞”。
隨后,王室協(xié)助炳將政變粉碎,國王再一次穩(wěn)定了局面。
1982年,普密蓬國王在接受《領導人》雜志采訪時說,他曾于1956年出家15天,他從2500年前的佛教經典中領悟到,真正的領袖并不需要領導別人,而只需要指明前進的方向。
普密蓬出家時的照片
泰國還需要他繼續(xù)指明方向。
1992年,素金達將軍輸掉大選,卻仍任命自己為總理,引發(fā)民眾示威升級。素金達下令鎮(zhèn)壓,激烈的流血沖突中,40人被打死,600多人受傷,3000多人被捕,還有多人失蹤。
國王隨后把素金達和示威領袖占隆(后成為“他信的政治導師”)召進宮,要求他們以國家利益為重,通過談判解決危機。
電視臺直播了整個會面過程——占隆和素金達一起在國王面前低頭長跪,聆聽教誨和斥責:
你們只想要戰(zhàn)勝對方,卻不知誰是勝者。因為你們兩人都是失敗者,人民敗給了人民,所產生的損失是全國性的,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呢……想一想,怎么做才能使國家發(fā)展……和好吧……
次日素金達就宣布下野。普密蓬作為泰國守護者的地位,可見一斑。
2006年初,泰國爆發(fā)大規(guī)模示威,要求總理他信下臺。選舉中遭受挫折的他信接受普密蓬建議,辭去總理職務,擔任看守總理。
他信下臺后在國外接受了一次電話采訪,情緒激動的他嗓音顫抖地請求“陛下”再次干涉政府,以結束不同派別之間曠日持久的爭斗。
但國王已經年邁,對于權力的使用越發(fā)緘默。
2007年,普密蓬在接受腦血管瘤治療后離開醫(yī)院
他信掀起的政壇風暴改變了泰國的平衡,釀成了“紅衫軍”和保守勢力的長期沖突。
這時普密蓬更多發(fā)揮消極的作用——即使即使沖突持續(xù)多日,也會因為國王誕辰而暫告停歇。
2014年,國王經歷了最后一次軍事政變,陸軍司令巴育宣布軍方接管政權,英拉被趕下臺。巴育也認為:“必須就國王的功績”對年輕人“展開教育”。
巴育向國王叩拜
從某種意義上說,普密蓬國王的形象是王室以及歷屆軍政府塑造的,這對于雙方都有好處。
而國王逐漸樹立權威之后,成為了泰國的守護者,也成了各派政治斗爭不可逾越的底線。
那怎樣評價他執(zhí)政的70年呢?
外國人為國王寫了至少三部傳記,但沒有一部令他滿意。
其中的一本傳記《革命的國王》
在《革命的國王》里,斯蒂文森將普密蓬描繪成一位英雄,但是同時對泰國王室的許多作風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和指責,招來了麻煩。
泰王希望超越自己單調的神王身份,但對于批評非常敏感。這對于任何一個傳記作者來說,都是很頭痛的事情。
雖然在另一本傳記《國王從來不笑》里,他被描繪成一個“一個阻礙泰國從王國向現代民族國家轉型的保守君主”。但普密蓬也一直認為自己是“人民選出來的國王”:
我事實上是一個人民選出來的國王。如果人民不要我,他們可以趕我下臺,不是嗎?那我就會失業(yè)了。
正是因為保守的地位、靈活的身段,他才能夠成為泰國政壇的最大公約數,調停裁決各種沖突,成為國家的“定海神針”。
確實,普密蓬在一些事件中的角色受到爭議。
另一部傳記《泰王的新衣》提到了一些爭議。
他曾說過:“如果說國王不會做錯事,那肯定不對。事實上,應該有批評的聲音,因為我們做什么事的時候,總希望知道別人是不是同意。”
就邊驛卒的感覺來看,我們很容易看到神一樣的普密蓬,卻總是很難見到一個真實的人。
普密蓬時代已經緩緩落幕,政治糾葛不斷、王室后繼乏人,加上曼谷王朝“不超過九世”的民間傳說,都讓普密蓬——拉瑪九世身后的泰國充滿了未知。
泰國街頭的普密蓬畫像
有中國國家利益的地方
就有邊驛卒(ID:bianyizu)的眼睛
內容轉載自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