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婚姻和繁衍后代變成必要執(zhí)行責任時,我們和牲口的區(qū)別便只差一個“結婚”了。
身邊有過同齡的女孩子和我說:家里在催她結婚,并且都25歲了,再不結婚怕過幾年就更難嫁出去了,無依無靠。
我每次聽到類似言論,怒氣值都要增加100點,很想說:上代人思想腐朽也就算了,我們這代人怎么還可以有“女孩子年齡大了就沒人要了”這種可笑觀念!
如果找不到互相喜歡的人,我寧可不結婚。
無論是80后還是90后,都在一種近乎荒謬的“戀愛與婚姻教育”下成長——
在讀書時,父母百般勸止不準戀愛,甚至到了大學還阻止戀愛,等到毫無戀愛經(jīng)歷的子女大學畢業(yè)了,他們又跳出來說:該找對象了,該結婚了。
沒有情感經(jīng)歷的人,根本不懂得如何經(jīng)營一份感情,就趕鴨子上架似的去結婚,結婚晚了還要被打上“不孝”的旗號,匆匆忙忙和父母喜歡的自己卻不喜歡的人結了婚,等到發(fā)現(xiàn)與另一半有性格與觀念上的巨大差異時,又要擔起家庭的責任、經(jīng)濟的負擔,無論是否離婚,都耽誤了很多年。
相親市場上,最活躍的并不是所謂的“剩男剩女”,而是將子女變成貨物的上一代人。他們拿出“我這是為你好”的毫無邏輯的經(jīng)典理論,介紹一個又一個你不喜歡的人到你面前,逼迫你早點結婚,早點生子。
令人詫異的是:上一代人普遍都20歲出頭便有了后代,卻一副正義凌然的樣子來阻止早戀。當我們想要吻合社會主義價值觀執(zhí)行晚婚晚育國家政策時,上一代人又用道德綁架和雙重標準逼迫子女結婚。
很多人說:90后女孩拜金、虛榮,在選擇婚姻對象時,一定要有車有房,窮男生一概不嫁。
批判90后拜金的,往往又是大腹便便的上一代人。有趣在于,是他們將這一套“門當戶對”的理論洗腦教育給子女,每當女孩子找了個男朋友時,他們會問男生的收入、家境、父母工作、有車有房嗎,把婚姻變成了市場交易。
我們在這種近乎扭曲的“婚姻教育”下成長,卻又要擔起“拜金虛榮”的大帽子,我們想要捍衛(wèi)“婚姻必須建立在相愛的基礎上”的正確價值觀,卻被各類“逼婚”逼到無力反駁。
我為什么要和不喜歡的人結婚?我為什么要和不知道從哪介紹過來的人像對應價碼般一一對應,看價格是不是差不多,合適就趕緊在一塊結個婚?
人為什么結婚?是為了往后幾十年的整個家庭的幸福和相互依靠而堅持。為結婚而結婚,為了所謂“到了年齡”而結婚,這種毫無感情基礎的婚姻,究竟何談幸福?
我不愿我的子女到時候問我“爸爸你怎么追媽媽”時,我答“介紹的,看我們賺的差不多就結婚了”。
最后,再聊聊女孩結婚。
在當代社會,維護女權應是人類共識,過去的幾十年里,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直在我們國度無理蔓延,無論男人和女人都近乎可怕的達成共識:女孩子青春就幾年,差不多時,找個好人家嫁了吧。
那些晚婚的女孩子,不管她有多高的學歷多牛的offer多強的能力多美的外表,只要沒結婚,都會被莫名其妙的人說——
“再過幾年,看她哭哭啼啼求人嫁也嫁不出去。”
“看她讀那么多書,到最后還不如別人嫁得好。”
“這么大年紀沒結婚,估計是同性戀。”
這個時代,不僅給晚婚的人施加了過大的壓力,更是給晚婚的女孩子給了過多的偏見。無論是晚婚還是不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力做出選擇,沒有人有資格對他人的婚姻做出評價,更沒有人有資格對他人的婚姻做出決定和干涉,即便是親人。
我始終認同“婚姻是人生中的大事”,既然是大事,那么決定請由我們來做,如果遇不到最喜歡最合適的那個人,絕不要為了所謂的“責任”、“義務”而結婚。
和不愛的人結婚,跟上絞架有什么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