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的鑰匙
當你遇到一扇被鎖著的門,你應該去哪里找鑰匙?
我們之所以打不開那扇門,是因為它是上了鎖的,而能打開那把鎖頭的鑰匙,一定在別的地方啊。
當我們遇到任何問題,也是一樣的道理:那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就像一把被鎖住的鎖頭,解決方案就像鑰匙,一定不會在鎖孔里插著,而是在別的什么地方。看看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場景。
父母常常苦惱:這孩子脾氣怎么這么暴躁?我們知道,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復印件出了問題,原因應該在于原件,可是我們常常只想著怎么改變孩子,解決這個問題的鑰匙在父母身上,如果父母和孩子溝通常常帶著覺察,遇事商量,溝通,那么孩子學會的就會是溝通而不是大聲吼叫,脾氣怎么會暴躁呢?還有我們看到孩子叛逆、頂撞父母、摔門,很多情況下,問題的根源在于孩子缺失父母的關愛。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童年時候最大的需求是歸屬感和價值感,歸屬感就是父母無條件的愛,而價值感就是覺得自己很特別,很有價值。童年時期這兩方面沒有得到滿足的孩子在青春期很焦慮,容易形成叛逆性人格。你看表面看時孩子的問題,其本質是父母教養的問題。
很多家庭因為出現第三者導致破裂離婚,原因是第三者嗎?有人恨得咬牙切齒:要不是那個狐貍精,我老公就不會不回家。他們一心想著怎么手撕第三者。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第三者只是一個導火線,真正導致家庭破裂的是夫妻之間早已名存實亡的感情。
很多人認為“這個世界太不公平了”的人,其實從未想過那很可能不是世界的問題,甚至不是公平與否的問題,而是他們是否配得上“被公平對待”的問題。
從這些例子當中我們知道,當問題出現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從問題本身跳出來全局分析,很可能解決問題的鑰匙并不是問題本身,它常常藏在和問題相關的別的地方。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只能緩解癥狀,但終究不過是隔靴搔癢,永遠抵達不了問題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