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簡書,有幸看到有人推薦三本書作為開始寫作的入門讀物,其中包括夏丐尊和葉圣陶的《文心》,只讀了前五章,就產生了寫東西的沖動,隨便亂寫了請勿見笑。
學語文的“悲哀”和數學沒入門的我
讀書前的午后與好友閑聊,聊到教育問題時。我自嘲雖然讀完理工科的研究生,但至今數學未算入門。朋友們就聊到中學時代的教育,特別提到把《語文》當《數學》教,而又把《數學》當《語文》授。如此以來豈不是顛倒乾坤:)一好友提到魯迅的文章讓那個年齡段的學生學,完全是糟蹋魯迅之盛名。我也表示那時對歸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教學手段的反感。
晚上閱讀完《文心》一書的前五章,頗有感觸,特別第一章居然探討了我們下午討論到的中學生語文(文中稱為國文)的現狀-用古人或文豪的文章做范文,也特別提到魯迅的《秋夜》。看來我國的語文教育從那時侯開始就是這樣了!《文心》一書的作者是夏丐尊和葉圣陶,作于1932年。那時的小學語文是有人針對小學生的水平撰寫了教材的,但沒有針對中學語文撰寫,由于時代動蕩很多教育工作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每個學校,沒個老師都拿古人或者知名文人的文章做教材。估計后來就沿襲了這個習慣。
還有,解釋為什么中學生讀魯迅文章很難懂
說文人之文通常將外部感知的景物與文人內心的感觸交織在一起成文,外部感知的景物大家都好理解,但行文人內心的感觸就要靠閱歷去理解啦,差距就在對行文人內心感觸的共鳴是否產生。
因此有閱歷就有體會,否則就難。聯想到之前說現在要將魯迅的文章從課本中移除,也算是正確之舉。
《文心》的描述手段和《大話設計模式》類同
《文心》一書的敘述方式是用講故事的手段,通過一件件事情講寫作的知識在字里行間透露出來,這樣的好處就是在看故事一般的情況下學到了知識,對于讀書甚少的我而言非常快活。如果恰好有程序員同志且看過《大話設計模式》一書的必有同感。不知道為什么,我還是比較喜歡這類風格的書籍。我看過的類似書目還包括計算機類Head First系列叢書,dummy系列是不是我已經記不清楚了。
無論是與否,我只想表示這類敘事方式讓人感覺到所學之物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不枯燥,有價值,是應付生活中很多問題的解決之道。
** 寫作也可以“結對編程”和“快速迭代”**
《文心》第四章的“一封信”兩位主人公合作寫信給之前的國小老師,文中所描述的場景:如寫好后兩人相互斟酌用詞,刪除不需要的內容,合并共同的項目。信寫好后還讓其中一位主人公的父親閱覽矯正,主人公的父親提出兩處需要改進的地方:
1. 第二段表述有用到了不恰當的轉折;
2. 文中對老師的懷念之情表達不夠深切;
之后兩個人做了對應的修改,第一個問題改動順暢,第二個問題暫時保留不改。最終將信件寄出。
這個場景很容易讓人想起來程序員們流行的結對編程與快速迭代。
- 兩位主人公好比兩位程序員
- 信件好比一段程序
- 父親好比內測人員
- 問題一好比必改之bug
- 問題二是功能可以但是體驗不佳的性能問題,暫時可以不改。
兩個人在優化一段程序,運用了個各種手段和設計模式,試圖編寫出bug free依舊優雅的code,但給到測試人員后又發現重大bug,必改!不影響功能的bug,時間短要release給客戶,算了下個版本再說吧。
哈哈,這個對比沒有邏輯。我相信很多程序員會懂的。
最后有個問題我還是不明白,魯迅的《秋夜》中有段描述:
院子里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外一棵也是棗樹
為什么不直接說:院子里有兩棵棗樹?
Damon 2016正月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