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總是說沒有時間看書,但是在一段時間的“逼迫”之后,讀書成了我的一個新習慣,我發現晚上可以看書,白天一些碎片的時間也可以看書。
以前總想學習心理學,總覺得沒有時間去學習,上半年一咬牙報了心理咨詢師的考試,為了考試,我早晨5:00起床看書,最終順利通過了考試。
以前一直想練習碼字,也總覺得沒有時間,后來就把練筆時間固定在早晨5:40,現在練筆也堅持了兩個多月了。
原來并不在于有沒有時間,而在于你是否愿意去花這個時間。想做,一定會有時間的。
經常聽到有人抱怨自己沒有時間做什么,難道真得沒有一點時間嗎?應該不是吧,按照“二八原則”,一個人一天真正用來做事的時間不會超過他一天時間的20%。那么怎么會沒有時間的呢?只能說明這件事情在他心中并沒有那么重要,他并不看重,如果他看重這件事情,必定有時間去做。我們是否愿意花時間去做一件事情,取決于這件事情在我們的心里到底有多重的分量。
我養成讀書習慣之后,平均每周看一本書。后來與小伙伴一起進行百日主題閱讀,因為涉及快速閱讀,所以在制定閱讀計劃的時候,我刻意逐月增加了增加的閱讀量,由第一個月的四本,增加到第二個月的六本,第三個月的八本。因為在別人面前夸下海口了,不好輕易改變,為了不丟臉,我從第一個月我就開始刻意的多閱讀。但是這個時候還不會速讀,我只能擠時間讀書。早晨候車趁機讀10-15分鐘,中途休息時我也會讀10分鐘,晚上睡前再翻一會,沒想到,一個月下來,我居然讀完了10本書,還有兩本讀完一半。這件事讓我很受啟發,雖然每天只有24小時,但是我們真正可以利用的時間卻可以提高。而我們到底可以利用多少時間,完全取決于我們對所做事情的重視程度。
我的小伙伴@生花,兩個娃的媽媽,大的今年剛剛上幼兒園,小的才幾個月,但是她每天看書,聽帶讀寫學而思,經營社群,11月還參加了心理咨詢師考試。她哪里的時間呢?用她的話說就是“沒有時間只是個偽命題,而是你覺得什么值得花時間。如果是你覺得不值得的事,即使你閑下來,也不會去做的。”
說自己沒有時間去讀書去學習去提升自我的,并不是真的沒有時間,而是心里根本不想學不是提升。想做,你總會有時間的,不想做,你就是閑的無所事事發呆你也不會去做。
有人可能說我想啊,我想學習,我想看書,我想……你的“想”到底有幾分層度,是停留在口頭還是表現在行動上?如果只是單純的想,你永遠都沒有時間去做;如果開始去做了,你會發現其實你有很多時間可以去做這件事情。比如早起的時間,比如等車坐車的時間,比如午餐后的休息時間,比如睡前的時間,再不濟,請拿出你的瀏覽網頁刷微信的時間。
時間用在哪里都是看得見的,用在家務上,房間會整潔;用在讀書上,知識量會提升;用在技能訓練上,技能會提高;用在閑聊看網頁上,只能得到衰老。
不要再抱怨沒有時間,你不是沒有時間,你只是不想去做而已。你想去做,就一定會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