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校園暴力在近幾年中小學屢次發生,成為家長和學校的一塊心病,甚至有的家長都出現了草木皆兵的惶恐狀態,總是擔心自己家孩子被欺負。
前段時間有些家長在網上發帖類似于《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的文章,文章舉了自己家“成功”的教育案例,也許是大部分惶恐家長終于找到了理由和榜樣,也就紛紛表示贊同并效仿。
“打回去”也是我在做老師期間,遇到的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家長都是怕自己的孩子被欺負的無奈之舉,可以理解,所以我一般不太干涉,也不阻攔(當然,一般阻攔也沒用)。
但是,當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而教師卻很少有人在網絡上發聲。所以,作為教師,我個人覺得還是有必要闡述所觀察到的現象,以及一些看法,不見得對,但畢竟是不同的角度,希望對家長教育孩子有用。
一、重要聲明:
-1- 你看到的孩子,和我看到的肯定不一樣:
很多家長跟我講,孩子是怎樣怎樣的。但是,一般描述與在學校表現都會有不同。不是孩子變了,只是環境不同,處境不同,孩子展示出不同的特質。所以,我務必申明,我看到的孩子,可能和你在家看到的并不一樣。這里面沒有什么真與假,只是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特質。
-2- 你的反應不見得是在幫孩子,也很有可能是害孩子:
家長如此擔心校園欺凌,除了身體傷害,更怕的是心理傷害。但是,必須說明的是:校園欺凌也好,普通同學相處矛盾也好,事情本身帶來的心理傷害,和錯誤的處理方式帶來的心理傷害(二次傷害)不一定哪個會造成更重的影響。我也在實踐中發現,有時候一些沖突矛盾本來孩子并沒有在意,但是,家長的之后的惶恐情緒讓孩子感到很不安,進而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壓力。
我相信天下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我也務必提醒的是,我們的方法帶來的結果不見得一定是好的,所以,每個人都不能絕對化自己做的是對的。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懂得反思。
二、謹慎說“欺凌”
-1- 不是所有問題都是校園欺凌:
(1)一次打鬧≠校園欺凌
(2)同學相處矛盾≠校園欺凌
-2- 父母應該怎么辦?
難道不是欺凌,父母就不用管了嗎?并非如此,不僅不能不管,還要密切觀察孩子狀態,聽孩子的需求。所以:
(1)要重視,但不要緊張:這意味著不要大驚小怪,要做的就是靜靜的聽孩子說。
我遇到很多有意思的家長,孩子回家說“媽,XXX下課的時候打了我一下,特別疼”,這個媽媽嚇得不行了“他是不是欺負你了?我要找你老師去,我問問其他人是不是也受這孩子欺負……”,然后每一天孩子回家后,這個媽媽都會問“那個XXX今天有沒有欺負你?”于是孩子就想呀想,有沒有欺負呢?不管有沒有,每一天都會有這么一個尋找“不幸”的過程,最終孩子抑郁了。這個媽媽得出結論:我孩子被XXX同學欺凌抑郁了。
其實,孩子跟家長很多時候表達這些并不是要怎么樣,只是想得到一些安慰和關注,甚至這些都不需要,就是說一下。讓孩子說完就沒事了。我們在心中記住這個事情,私底下與老師溝通一下確認孩子安全即可了,越是緊張,給孩子帶來影響越大。
(2)關注重復事件和不良情緒:
為了避免真的出現欺凌事件,我們要重視的是孩子被同一時間內多次被同一人打罵,或者孩子連續多次情緒低落的回家。
如果出現這種現象,不要驚慌,你要做的不是問孩子,因為如果你和孩子關系足夠好,孩子早告訴你了。一定要先于老師溝通確認。一起找出原因。不要逼迫孩子說出問題,也不要引導問孩子是不是有人欺負他,特別青春期,情緒不好可能有很多原因。
-3- 本文要說的:不是單指欺凌事件怎么辦,而是當感覺有人欺負自己時,該怎么辦。
三、我來告訴你,為什么受傷的總是“你”
被欺負固然可憐,一直被欺負更可憐,欺負別人的孩子也固然可恨。不過,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有個問題很值得一問:為什么受傷的總是“你”?也就是說,到底什么樣的孩子更容易被欺負?
首先:很多欺負來自于偶然。
其實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欺負源自于偶然,可能是因為無意的碰撞發生的沖突,也有可能是有意的爭奪。最初是一種偶然,但是,一次偶然之后,那個默不作聲任憑最終結果出現的往往會被再次欺負。(見下一條)
第二:長期被欺負或者經常被不同人欺負的孩子有這樣的特點:不敢反抗
這類孩子最大的特征是,在家絕對遵從家長,而且還往往得不到家長的認可,或者經常被忽視。不管是從兒童性侵案例,還是欺凌案例,我們都觀察到這樣的孩子一般在家中只是服從,沒有發言權。那么,在與同學或者外人相處中,也不大可能發出自己的聲音,不敢說“不”。
第三:排除以上方面,這類孩子容易被欺負:依賴型個性特點
即便是和諧的小群體中,那個依賴型的孩子,也往往被指派更多的活去干。
所以,綜上所述,孩子被欺負,真的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我們需要做的工作太多了。但是,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負了,上面的問題還沒有改善,怎么辦?
四、如果,真被欺負后怎么辦?
-1-類型一:忍受煎熬:絕對不可以
一般父母都不會讓孩子忍了,也不會忍,多多少少都會出面解決一下,所以,這個問題在于,很多孩子被“欺負”后,自己容忍了,直至明顯傷痕被發現。這是極其可怕的。所以,我們最擔心的一是,孩子被欺負的時候,不敢反抗;二是被欺負完后,不敢跟老師和家長說。
我們都不希望孩子容忍了,但是還是有些孩子忍了,雖然自己極其厭惡。為什么?因為一個是不敢反抗,害怕更多的欺侮;二是怕被家長批評。其實二者相同,孩子害怕被批評,被欺負,但是真的被欺負,被批評的時候就強忍受著默不作聲,只能暗暗祈禱早點結束。
所以,如何讓孩子不那樣容忍?你得允許孩子說話,敢和你說。
最普遍的問題,孩子跟你說一些不成熟甚至錯誤的想法,不會被批評。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被欺負,即便是偶然的,孩子的內心并不是很確認家長會怎么想。
男孩子最怕的是爸爸媽媽批評自己沒用,沒出息,結果呢?被打了之后,根本不敢說,因為害怕自己又被批評“沒出息”
女孩子最怕的是爸爸媽媽對性過于保守,讓孩子覺得只要關于性的,那就是恥辱。當發生了性侵害,往往很羞于跟家長明說,因為“太骯臟”。
這些靠問是問不出來的。所以,想驗證一下,自己孩子有沒有欺負沒和您說,那么先檢驗一下,你家孩子一般心情不好,會和您說嗎?
如果我們父母都不能讓孩子感到安全,別人的欺負對他來講就是雪上加霜。
“寧愿被無關的人欺負,也不能讓家人嫌棄和厭惡。”這是很多受欺負不愿說出去的孩子想法。想想也挺心寒。
-2-類型二:打回去:請您慎重說
為什么說慎重說,而不是絕不能說呢?
因為有時候,打回去肯定有用。但是,打回去之后,沒必要批評,但也絕不表揚。
比如,我們班有個新來的女孩,四五年級的男孩對漂亮女孩都會有意無意的招惹一下,以表示一種好感,但是很容易招女生反感。當天一個男孩就招惹這個女孩,但是沒想到,這女孩一拳打回去,當時男孩就傻了。從此以后再也沒有男生招惹她。
所以,打回去對嗎?對,肯定會有用。但不是絕對有用。
為什么是慎重說,而不是鼓勵打回去呢?
因為孩子還沒有能力判斷情景下自己的行為后果,而且,打回去沒有解決實質問題。
比如,我有倆孩子打架,我問孩子A,為什么要打人呢?A說:“我媽說,誰要打我,我就往死里打。”結果,筆者觀察,這孩子A遇到比自己弱小的同學,他就狠狠打回去,但比自己強大的依然不敢反抗。所以,并沒有真正的解決任何問題,反倒教會更多打架的人。
當我問另一個孩子B,“你為什么要打他呢?”孩子B說,“我沒想打他,他一直在玩我的筆盒,提醒他了還是在玩兒,所以我就推了他一把。所以他就反手打了我一下,把我眼鏡打掉了,然后……”
我們會看到,當我們簡單的讓孩子打回去的時候,不僅可能會造成孩子反應過激造成傷害,更多的問題是什么都沒有解決,還是一樣傷著孩子。
-3- 類型三:據理力爭型:不害怕,然后保護自己
這是作為老師,最希望孩子能夠做的。
因為就像上文說到的,我們讓孩子打回去,雖然是想告訴孩子不要害怕,但其實并無濟于事,孩子遇到比自己強的依然因害怕而躲避。甚至會出現,孩子莽撞還擊,因實力懸殊而受到不可挽回的傷害。所以,怎么辦?
首先:必須表明態度:我不怕你打我,我也不怕跟你打。
我不怕你打我,我也不怕跟你打,不管是否能不能打過你,即便被打了,我依然站起來理論。
這是一種態度,一般這種態度就能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不一定要打出手,但是務必要告知對方,如果你是想欺負人,你就錯了。
但是,很多家長好像并不知道,大部分孩子不被欺負,不是因為塊頭大,也不是能打,而是自己絕不會接受被欺負。
其次:必須指出其對自己的侵犯:明確告知你侵犯我了,周邊的人越多越好。
校園欺凌事件也好,偶然沖突也罷,當我們教孩子打回去的時候,卻忘了我們為什么要打回去。我們打回去不僅是因為他打自己了。而是,任何人都無權對自己進行身體和心理的傷害,這是我們的權利。我們太不在意了,導致我們讓孩子打回去的時候,孩子都不敢,因為他不知道這是在維護他自己的正當權益。
有時候,正義被宣稱出來的時候,本身就有震懾力。所以,要教會孩子,當遇到自己受到欺負的時候,務必指出對方對自己的侵犯。
這種解決方式最好的例子,就是這次中印對峙事件。中國不是直接一個導彈發出去,而是干了兩件事情,一方面是在中國西南部進行多次大規模的軍事實戰演習,二是制造國內和國際輿論(各種新聞及發布會),將對方的侵犯行為公布于世。和上文講到的方法一致。
有人說,這是中國的懦弱,其實這才是大國的智慧。不管是從戰爭帶來的傷亡,財力物力,還是從國際輿論和和平大國形象上,中國都是贏了。中國沒被欺負,也沒有傷到自己。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若不反抗,就得像清末時期的中國一樣被欺負著。若莽撞的打回去,你可能會遇到像“伊拉克戰爭”一樣,去打的時候好像很解氣,但是戰爭越拖越久,美國在騎虎難下之時,自上而下都覺得當初很腦殘。(當然這場戰爭目的沒那么單純,僅作為例子理解)
所以,就像現在的中國一樣,雖然我們也許打不過美國,但我們絕不怕;雖然我們揍印度不太難,但我們絕不莽撞行動。大膽的指出對方的錯誤,亮出自己的膽量,欺負自己的人自然就不再存在了。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欺負。
所以,我想說:當孩子被欺負,請您教給孩子站起來面對的勇氣,而不是打回去的沖動。
注:以上方法僅適用于在學校或者其他公共環境,遇到的與自己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如果遭到成人對自己的傷害或準備傷害,第一事件是務必先保護好自己的安危,而不是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