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不必總是“舍己為人”!

1.小諾的滑板車

前天傍晚,小諾帶著滑板車在小區里玩。小區里有一塊圓形的空地,是孩子們的聚集地。

小諾滑了沒多久就把滑板車放在我身邊,開始跟著別的孩子繞著圓圈瘋跑。?這時一個比我們小一點的小姑娘,牽著奶奶的手走了過來。她被小諾滑板車上的風車吸引,用手指不停地撥弄風車,嘴里咯咯笑著。

撥完風車,她很順手就要拿過滑板車去滑,正好小諾跑了一圈回來看見了,立即走上來要搶滑板車。

我跟她商量,把滑板車借給小妹妹玩一會兒。小諾猶豫了一下,點頭答應了。

小妹妹很開心地把滑板車滑走了,她奶奶坐在我身邊,我們開始有一句沒一句地閑聊。小妹妹滑板車滑得又快又穩,小風車轉得很歡快。

過了一會兒,小諾回來問我:“小妹妹怎么還沒有滑好?我已經想玩滑板車了”。我讓她再等一會兒,她就在我身旁“坐等”。

那個小妹妹滑得非常開心,一圈一圈又路過我們三次,小諾再一次說:“媽媽,我想玩滑板車了”。?坐在我另一側的奶奶把她家孩子叫過來,讓她把車還給我們,可她不愿意,抓著車把手不放。

小諾一看這架勢,也立即上去,從正前方抓著車把手。?兩個孩子開始僵持不下,我和那個奶奶使出渾身解數,用隨身帶的各種玩意兒轉移她們的注意力,卻還是誰也不肯退讓。

奶奶跟小諾商量:“你更大,你讓妹妹一下好嗎?”小諾毫不猶豫地搖頭:“我已經讓她玩了很久了,這是我的滑板車”!

奶奶看了我一眼,示意我幫忙勸小諾,我很“不懂眼色”地沒有理會她,因為我不認為小諾應該“舍己為人”。

正如小諾說的,她已經讓妹妹玩很久了,這是小諾的滑板車,她有決定權,我必須尊重她!


2.我反對無原則的 “舍己為人”!

舍己為人,就是舍棄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這應該說是一個完全褒義的詞語。一個肯舍己為人的人,肯定是一個高尚的人。

我們從小就聽過無數“舍己為人”的感人故事,小時候也常常寫這樣題材的作文。

我們教育孩子要樂于助人,樂于分享,鼓勵孩子舍己為人。

但是往往沒有教給孩子原則,讓孩子知道什么情況下要舍己為人,什么情況下可以不舍己為人。


舍己為人應當遵循的原則

“舍己為人” 應當是一件有原則、有選擇的事情。

我教姐姐小曦要這樣選擇:

一件事,A做和B做效果一樣,A的成本比B低,那么應當A去做;一件事,A做和B做成本一樣,B的效果比A好,那么應該B去做。

關于是否要“舍己為人”,我教給小曦以下原則,讓她以此來做決定:

1)、如果舍棄你的利益,可以幫助別人避免風險,應該舍己為人

2)、如果舍棄你的小利益,別人能因此獲得大利益,可以舍己為人

3)、如果你舍棄的利益,和別人能因此獲得的利益差不多,那么隨你高興吧。

4)、如果你舍棄的利益,大于別人能獲得的利益,不要舍己為人

這里所說的利益,不是狹隘的經濟利益,而是廣義上的各種正面回報,比如你獲得的各種心理愉悅,也包括在這里面。

所以,如果舍己為人讓你很高興,你也可以去做。

這個原則小諾還聽不懂,需要我來幫她判斷。

在“是否要把滑板車讓給妹妹”這件事情上:舍棄自己的利益(玩滑板車帶來的快樂),和別人能因此獲得的利益差不多,就沒有必要舍己為人!


?3.“老好人”未必有好人緣

在現實生活中,常無原則地“舍己為人”的人,俗稱“老好人”。他們總是盡一切可能地幫助別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對周圍的人簡直“有求必應”。

按理說,這種人大家都很感激他,他的人際關系應該很好才對,可是事實并非如此。

很久以前,我的女同事H就是這種“老好人”。?那時候我們還沒有買房子,租住的小區離公司不太遠,交通方便,所以有好幾個同事都住在那一片。H就住我們隔壁小區。

有一次我在下班回家的公交車上,才想起一份第二天要帶著出差的資料忘在公司了。我給H打電話,問她是否還在公司,如果在的話幫我把資料帶回來,我到小區門口取。

H回答我說沒有問題。

過后她把資料交給我,我隨口說了幾句感謝的話,就回家去了。

幾天后我才知道,那天我給H打電話時,她其實也已經在回家的公交車上,接到我電話后,又坐車返回公司幫我去取資料。

我知道這件事后,在感動的同時,也有點難以說清楚的尷尬,甚至隱隱有些不那么高興。

怎么說呢?除了H,我們還有別的同事也住在那附近,H其實可以告訴我她已經離開公司了,我會打電話給別的同事,讓別人順便幫我帶資料。

如果是別的同事幫我帶回資料,因為是順便,我欠人的人情很小。如果同事們都離開公司了,那么也應該是我自己坐車回公司去取資料,這樣我并沒有什么心理負擔。

而現在,H幫我做了這么大的“犧牲”,致使我覺得自己欠了她很大一個人情。

對我來說,是她或者是別的同事幫我帶回資料,就結果來講并沒有區別。也就是說,H返回去替我取資料,并不比別的同事順便幫我帶資料,給我帶來更多好處,卻致使我承受更大的心理負擔。

H這樣“舍己為人”,讓我覺得僅僅口頭道謝,略顯分量不足。可要專門請她吃飯或者說用別的方式道謝,又顯得過于矯情,我只好再對H口頭道謝了一次。

從此以后,我盡量不麻煩這位“老好人”,甚至有點敬而遠之。

另一方面,H對別人的要求,常常是無條件無差別地提供幫助,所以大家對她的幫助似乎也并不“珍惜”。

舉個例子,同一件事,如果是我主動去幫助別人,會讓被幫助的人很感激,因為他沒有預期到我會幫助他。如果是H去幫助他,則他的感激之情沒有那么強烈,似乎覺得H就應該要幫助別人,人們對她的幫助習以為常。

試想一下,要是哪一天H拒絕幫助某個人,情況會怎么樣?被拒絕的人大概會給她許多負面的評價,或者會認為H對自己有什么意見,故意為難自己等等。

這就好比在酒桌上,一個從不喝酒的人與你干了一杯酒,你是不是覺得受寵若驚?而一個常常喝酒的人,也是與你干一杯,你卻沒有什么感覺。“老好人”的人緣并沒有我們想象的好

沒有血緣關系的兩個人相處,雙方關系平等,付出對等才能長久。一方總在為另一方付出,這種不平等不對等的關系,注定難以長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