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21
我在新東方教書的那“一輩子”里,看到過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學生,其中當然不乏一些非常優秀的學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霸”。
很多學生在面對學霸時,都會羨慕他們超強的解題能力,貌似任何問題在他們面前都不是難題,動動手指頭就可以輕松破解。但是經過這么長時間的觀察,我發現那些學霸真正牛的地方不是他們回答問題的能力,而是他們提出好問題的能力。
這些學生很少提問,多數時間都在一個人查詞典,翻材料,自顧自地折騰,但是只要他某天突然找到你問問題,那問題的質量一定是相當高的,并且也需要你費一番心思才可以解答。大家也可以想一想,自己在學生時代接觸的學霸,是不是也都帶有這樣的品質?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們不妨來看看一個好問題背后都有哪些要素。
首先,這個問題一定無法通過簡單的搜索就得到答案。比如某個單詞的意思,某個地區的人口之類的問題,一看就是可以通過搜索引擎解決的。能夠提出這種問題的人,一定是個怕麻煩的懶人,而成為學霸的第一步就是不怕麻煩。
其次,這個問題有充足的背景信息支撐。做足功課的學霸會把問題定義得非常清楚,問題發生在什么樣的情境下,涉及到什么樣的概念,嘗試過的解決方法等等。很多時候,并不是老師們不想回答,而是學生們連基本的范圍都沒有限定好。比如“應該去大城市工作?還是去小城市工作?”這種問題的答案只能有一個,那就是看情況。要把問題的背景信息限定好,這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對問題進行分析。
最后,一個好問題不會是純粹的索取。一個好的提問者所秉持的姿態更接近于“討論”,而非“索取”。而這方面最直接的體現是,他會用選擇題的方式提問,而非簡單的開放式。或者說即便是開放式的問題,其中也一定會加入自己的思考選項。比如“我對xxx有些疑問,現在想出了兩種解決方法,一是xxx,二是xxx,老師覺得哪個方法可行?老師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這樣的提問方式會讓回答者感受到你為這個問題所做的努力,以及你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考。其實沒有多少人討厭被問問題,大家只不過討厭被問到蠢問題,因為這顯得提問者毫無誠意。連提問者自己都不重視的事情,還怎么能要求其他人重視呢?
而且學霸也很少會排斥回答同學們的問題,因為他知道這也是自己學習的好機會。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們會毫無原則地回答所有的問題,尤其是伸手黨提出的問題。
在這周的問答中,有一位讀者提到了自己室友的例子,并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有原則的人是如何處理這方面的問題的。簡單概括一下就是:
堅持原則并非冷血,而是對大家都有利的一種策略。
因為她的拒絕,讓提問者知道了要遠離伸手黨,并且也不會埋怨她不近人情,同學的關系也很有可能因此變得更好。而反過來如果她一直隱瞞對于這種提問的不滿,等到某一天爆發,可能真的就是關系破裂的時候。
你看,想要提出一個好問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如果你碰到一個能提出高質量問題的學生,基本上可以判定他的成績一定不會差。
其實不光是學生,能夠提出好問題的人不論到哪里都不會做得太差,因為如果一個人能夠提出質量非常高的問題,起碼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他有非常強大的自學能力。
想明白這一點之后,我們就可以知道,老師其實也只不過是自學能力強的學生罷了。你以為你碰到的那些英語老師真的什么都懂嗎?不是這樣的。他們和你們一樣也是學生,只不過多了一個技能:遇到不會的問題的時候,他們知道如何查詞典,如何查語法書,如何參考不同的詞典和語法書,僅此而已。
其實這個道理在任何領域都是一樣的。你以為“高級程序員”什么都懂嗎?某種意義上,他們只比那些“低級程序員”多一個技能: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懂得如何檢索文檔,如何問 Google 而已。
等到做完了這些功課之后,基本上90%的問題都已經被解決了。這時候如果還有問題,那說明這個問題確實不錯,可以去找一些能夠幫你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別怕他們會拒絕你,如果這個問題真的非常好,他們會很愿意回答的。這就好比班級里學習最好的學霸很少拒絕回答同學的疑問,尤其是那些好的問題,因為他們知道這其實也能幫助他們自己提高。
大家也能看出來,提出一個高質量問題的過程,就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過程。
不論是醫院的大夫,還是律所的律師,他們很大一部分的工作,就是幫助服務的對象搞明白現在真正的問題是什么。多數人不要說解決問題了,他們連說清楚問題的能力都沒有,需要一些人通過不斷地提問幫他們理清自己的問題。
這周我們雖然討論的是“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但實際上送給大家的是另一把鑰匙:
如何自己找出大多數問題的答案。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為了提出一個值得回答的問題,你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查找很多的資料,了解很多的背景信息。等到自己終于覺得準備充分的時候,原來的那個問題可能已經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解決了,而我們的能力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提升。
這個過程一定不輕松,但是也沒有多數人想的那么困難。只要你開始實踐就會發現,絕大多數的人都是被“怕麻煩”這三個字擋在外面的。
因為他們沒有踐行過,所以他們并不知道這個過程中會遇到怎樣的麻煩。為了合理化自己不踐行的結果,他們會臆測出很多可能根本不存在的問題,讓自己的放棄看起來沒有那么不堪。沒辦法,人總歸有合理化自己行為的傾向。
面對這種情況,最好的方法其實是把著眼點放到眼前,不去考慮太遠的事情,先把能做的事情搞定,然后再一步步向外延展。
我現在也開了不少公司,有很多人力部門的小朋友需要招聘面試。他們會問我應該問面試者什么樣的問題,才能更容易了解這個面試對象。我通常給出的答案都是:
你問他們什么其實沒那么重要,他們問你什么才更加重要。
沒有幾個人能夠在自己不知道的時候,愿意坦誠地承認這一點。比如那些毫無從商經驗的老師,沒有結過婚的鄰居,沒有離開過小城市的長輩,當你向他們請教的時候,他們也會給你很多建議。但這無異于問道于盲,也就是說即便是一個盲人,只要被詢問也只好逼自己說出一個道理。更何況一個來找工作的面試者,就更不會向你坦誠展示自己“無知”的一面了。
而反過來,如果你把面試者擺在一個提問的位置,讓他向你提出問題,你來做出相應的回答,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如果他沒有針對這個行業的仔細思考,或者沒有對應聘工作做過相應的調研,基本上是不會問出什么有質量的問題。
這一點有點像幽默感。人們身上很多的特質都可以通過短暫的努力偽裝出來,但幽默感卻無法偽裝,一秒鐘都不行。如果你不是一個有幽默感的人,卻在那里硬講笑話,馬上就會被看穿。
通過這種面試的方法,基本上馬上就能區分出哪些人有思考能力、有自學能力,而哪些人只是裝裝樣子、其實并沒有實力。這好比設計精巧的考試題,能夠馬上把真正認真學習的人和裝模作樣背背公式的人區分開來。
我們在生活中其實一直在做篩選。不論是高考,還是求職,我們都需要通過一定的考核,才能最終達到理想的目標。
高考中的分數,招聘時的條件,都是一些顯性的標準。達到這些標準雖然并不簡單,但是更加有難度的其實是那些看不見的“標準”。而“提出好問題”就是一個很少會被列出來,但卻非常重要的識人標準。
舉一個能夠引起大家共鳴的例子。
如果有人打電話向你詢問一些事情,在掛掉之后又再次撥通電話,說自己忘記詢問了一些細節,而且這種情況接二連三地發生,估計每個人都會在內心中把這個人分到“不靠譜”的分組里,以后有重要的事情,一定不會拜托他去做。
現在的資訊非常發達,每個人之間都有很多交流溝通的機會,尤其是接觸到很多牛人的機會。想要和他們產生聯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最終只能停留在加上對方的微信號,然后翻看一下朋友圈的層面。
與其如此,我覺得倒不如想幾個好問題,在恰當的時機提出來,更有可能給這些人留下印象,為以后的交流奠定基礎。哪怕最后沒有成功,你也得到了一個好問題的答案,這本身就已經非常有價值了。
上周我們讓大家提了很多有關成長的問題,并按照我們之前的約定,把我在這件事上的看法,以及我所秉持的原則分享給大家。但是我發現很多朋友提的問題,其實離一個好問題還有一些差距。
但這其實也是預料之內的事情,因為提問本身也是一種能力,沒有經過特定的訓練,自然很難有所提升。
關于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其實在網上已經有了非常多不錯的教程,其中我想給大家推薦的是一篇較為“古老”的文章。它是由一位美國有名的軟件工程師 Eric Steven Raymond 編寫的,最早發布于 2001 年,現在已經是 3.10 版本了。
教程地址:
http://www.catb.org/esr/faqs/smart-questions.html
雖然這是寫給程序員世界的一份提問指南,但是它的適用性并不局限于此。在編程的世界里,最容易檢驗一個人提問的質量,因為技術問題通常都會有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法,前提是你要花時間去思考,在這個前提下提出的問題才有可能被回答。而且多數程序員說話都比較直,看到了爛問題基本上都會撅回去,比如“RTFM”或者“STFW”。如果你不知道這是什么意思,不妨去上面的教程地址中看一看,這也算是一種實踐吧。
Eric 在這篇教程里列舉了非常多切實可行的提問原則,并且給出了對應的例子。其中有三條原則,我覺得是最重要的,所以拿出來分享給大家,也希望大家在以后提問的時候,能夠先拿出這三條來對照著檢查一下。
一、只要是搜索引擎能回答的就別問別人
在過去,長輩們總是會說:鼻子底下長著一張嘴呢,問唄!
對,有問題問別人不丟人。可時代變了,現在應該是這樣的:問人之前不先問問搜索引擎是可恥的。一個點點鼠標就能輕松找到答案的問題,很難期待有人會主動花時間去回答。我們早就說過,人們最寶貴的資源是注意力,而你連最基礎的搜索工作都希望別人幫你完成,這其實就是不尊重他人注意力的表現。
事實上,如果你經常使用搜索引擎就會發現一個事實:
相信我,你并不孤獨。
大部分問題,尤其是技術性的,事實性的問題,很多都已經有了解決方案。因為世界上這么多人,只有你一個人碰到此類問題的幾率非常小。所以碰到問題之后,不妨先打開搜索引擎看看能有什么收獲。
另外,關于一些觀點和想法類的問題,即便有了答案你可能也希望聽到更多的意見,尤其是你信任的人的想法。這個時候搜索引擎其實也能派上用場,它可以幫助你補充背景資料,讓你在提問之前對提問的范圍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不論是哪一類的問題,問別人之前多去搜索一下一定是對的。關于具體的搜索技巧,大家可以去“學習學習再學習”的公眾號上回復“搜索”兩個字來查看我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
科技的發展原本應該降低我們的學習成本,因為信息流通的費用趨近于零,只要你知道如何恰當地使用搜索引擎,你幾乎能夠獲得所有的知識。我特別喜歡一個簡單粗暴的公式:
Google + Wikipedia + English = Almost Everything
如果大家仔細觀察等式的左邊就會發現,不論是搜索引擎還是維基百科,它們本質上都只是工具而已,就連英語都只是我們交流的工具。這些工具只有到了那些以“伸手黨”為恥的人的手里,才會發揮巨大的作用,而對于伸手黨來說,這些工具則會放大他們的懶惰。
我就見到過很多把自己的作業丟到網上,直接詢問解答步驟和答案的人,而且如果沒有得到答案,甚至會埋怨網友能力太差。
每一項新的技術發展出來之后,都會被各種人利用。而你利用工具的“姿勢”,則又會反過來決定你未來的走向。
二、你要知道自己提問的目的是什么
你要搞清楚自己提問是為了什么。很多人會覺得,這還用說嗎,當然是獲得答案解決問題啦!但其實還真不是這樣,還記得我們說過:有些事就是因為看起來太簡單,所以大家都習慣性地忽略它,而那可能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舉個例子。
很多人在讀不懂一個英文句子的時候,通常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句話(應該)怎么翻譯啊?”看起來無比的自然,對吧?
我們之前就提到過,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會限制我們的思維,而這句話里“翻譯”這個詞其實就給英語學習者造成了非常嚴重但又看不見摸不著的障礙。
首先,翻譯并不是大多數人學習外語的目的。大多數人學習外語的目的是使用外語,而“翻譯”,只不過是外語的眾多用處之一而已。但是,“這句話怎么翻譯?”這個問法,卻無形之中把這只不過是“之一”的用處變成了全部,正是所謂的本末倒置。
其次,翻譯起碼可以分為兩種,直譯和意譯。其實大多數情況下,這樣提問的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問的實際上是“這句話怎么直譯?”可事實上,很多時候,哪怕很多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句子都很難直譯,甚至沒辦法直譯。于是,這種提問很可能遇到的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其實,對英語學習者(將來的英語使用者)來說,更為重要的是“理解”,而非“翻譯”。就算是有時需要翻譯才能理解,那么需要的往往更多是“意譯”,而非“直譯”。
所以,當遇到一個不能理解的句子之時,最正確的提問方法可能是這樣:“這句話應該怎么理解呢?”或者“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
盡管表面上來看這樣提問和“這句話怎么翻譯?”區別不大,但實際上卻有著天壤之別。首先自己清楚地知道發問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理解句子),其次,被問的人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如何答才能讓提問者弄明白。只有這樣,才是有效的溝通。
你看,僅僅是對于目標定義得不精確,就讓一個原本可能被回答的問題變成無解的問題。我們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么,我有沒有局限于局部而忘記了整體。
三、要方便他人回答
即便是一個簡短的問題,也要完整,這樣才能方便他人回答。比如“《動物農莊》和《圍城》哪本書更好?”就不如“我要去海南度假一周,每天會有兩個小時的閱讀時間,希望找本書讀一讀,不知道《動物農莊》和《圍城》應該選哪一本?或者有什么其他書可以推薦嗎?”
完整并不需要長篇累牘,只要言簡意賅地把主要信息說出來就可以了。
如何才能方便他人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也只能是“看情況”,比如對于演講者來說,提問一定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但是能否得到聽眾的回應就需要演講者仔細思考了。
比如不要把設問當做提問。設問,就是不需要對方回答的問題。可是,經常有演講者把這些原本應該由自己回答的問題甩給聽眾,導致尷尬。假設在時間管理講座中,我要是這樣問:“大家知道我是如何管理時間的嗎?”并且在提問之后竟然停頓下來等聽眾的回應,那我就是愚蠢的,現場一定很“冷”。
還有一個常見的尷尬是演講者問了一個“三歲小孩都能回答”的問題,乃至于聽眾覺得回答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
那有沒有一個相對穩妥的方法能夠保證對方好回答呢?答案是:
盡量問對方選擇題。
一來你提供的選項會讓對方覺得你花了時間去研究解決方法,二來他們在這種基礎上的回答也會更有針對性。如果你怕自己提供的選項不足夠好,不妨加上一個開放式的選項,這樣對方如果想展開敘述,也有相應的機會。
最后如果自己折騰了半天也沒有搞定,提問過后也沒有得到解答(所有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那就把這個問題記在本子里。這些年來,我發現的一個很神奇的事情是,大量過去積攢的問題,都會在某一天自動出現解決方法。當然這個前提是你還要記得那個問題。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你都不記得這個問題了,估計它也已經從你的生活里消失了。
最后想要補充的是,我們這周的主題是“如何提問”,而不是“如何不提問”。列出來的原則也是為了讓大家能夠提出更好的問題,這樣對于提問者和回答者都有幫助。雖然理論上,你可以通過自學學會絕大多數的知識,但是我們之所以需要老師,就是為了縮短這個過程,讓自己成長的速度更快一些。
大家在踐行這些原則的時候,一定不能脫離自身的具體情況,也就是說:
你要在現有水平上做好功課,才可以去向別人發問。
我們不會要求一個小學生,通過自學最終提出一個大學生水平的問題,同樣如果我們是初學者,也不能對自己提出太過不切實際的要求。這個標準在每個人心里都是不同的,需要大家自己拿捏這個分寸。
我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檢驗的標準,那就是“問心無愧”。當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內心是坦蕩和真誠的,我已經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做了足夠的功課,并且確實不是抱著伸手黨的心態來請教的。我覺得如果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秉持這樣一個態度去提問,他的問題一定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