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本”概念的心得,糾正那些錯誤的直覺。
處理舊東西
學習“成本”概念之前,我把它們分成兩類,一種是“值錢的”(購買價格高),一種是“不值錢的”(購買價格不高),我極不喜歡把沒用的舊東西堆在家里,所以定期地清理舊東西,我會毫不猶豫地把“不值錢的”那些扔掉,我們家有份口頭的“君子協定”——①如果要買新東西,就從舊東西里面挑出一件扔掉。②買新的時候,在我們能承受的價格范圍內,盡可能選擇最貴的那些。但對于我認為“值錢的”那些,我就會糾結,明知道擺在那里沒用(或者說再次使用它們的概率很低),多數時候我還是會因為覺得它們“成本很高”(很值錢)一直留著它們,直到“成本更高”(更值錢)的東西出現,才扔掉“成本相對較低”的那些。
學習了“成本”概念以后,我知道之前的思考方法完全錯了,已經購買的東西、已經付出的貨幣不能看做成本,那只是沉沒成本,沉沒成本不是成本,所以,無論原來是否值錢,一旦它沒有用了,就應該果斷拋棄。
選擇技術方案
學習“成本”概念之前,如果在幾種方案中做選擇,我以為那些需要付出更多人力、更多時間的方案,就是成本較高的方案。我常用的表述是:“方案×的成本太高了……”。我這樣思考的時候,是錯誤地把選擇某個方案需要付出的辛苦當做了這個選擇的成本,正確的思考是要分項量化每種選擇的正值和負值,計算得到凈值,才能相對清楚地找到做選擇的依據。我在昨天的筆記中已經糾正這個思維錯誤,場景不同,原理一樣。有機會要盡快在工作中多多實踐這個“決策表”,讓自己在做出選擇之前深入思考每種選擇的成本。
不再敢亂用“成本”這個詞
“成本”我的高頻詞,我很喜歡用“成本”這個詞來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也一直不知道自己一次也沒用對——又是一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知道”。最常見的錯誤就是以上兩個,一是把沉沒成本當做了成本,二是把辛苦付出帶來的負面感受當做了成本。
而且,我清楚地知道,我之所以只發現這兩個錯誤,完全是因為專欄的文章提到了這些典型場景。我的腦子里一定還有很多這樣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知道”公然躺在那里,而我就是看不見!
不管怎么樣,還是應該鼓勵自己,對于“成本”思維,我的認知已經開始升級了,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向著“知道自己不知道”挺進……
概念真的很重要,不斷地打磨概念,就是不斷地升級認知。
現在確實不再亂用“成本”這個詞了,每次話到嘴邊,都生生咽回去,總是問自己:“我理解的’成本‘對嗎?”
但愿這問題會一直纏著我,直到我把“成本”理解到一定程度,再次回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態,我知道,那時候的認知已經上了一個臺階,等待再次升級。
還有更多選擇嗎?
對“成本”的思考,給我帶來了一個很具體的改變,就是在做選擇之前,一定要多思考“我還有別的選擇嗎?那些選擇的成本能計算出來嗎?”
明白一個道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它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改變自己的思考和行動——不要偷懶,有機會就要實踐,用得越多,道理越有用。
“閑著”是成本極高的選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我們無法選擇不去消費時間,只能選擇用時間來“買”什么。
在不知道自己最應該干什么的時候也絕對不能“閑著”,因為“閑著”不生產任何輸出,這種選擇的凈值一定小于等于零,所以它是成本最大的選擇,絕對不能做。
成本與個人追求有什么關系嗎?
個人的追求天差地別,經年累月地持續不斷地被輿論包圍,我們或多或少地接受了“公共價值觀”,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公共價值觀,但那未必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真正追求的東西,怎么看待受過同等教育,甚至有同等智識的情況下,有人每年花幾千小時圍觀綜藝,有人卻每年花幾千小時練習某項技能?在生活比較富足的社會里,圍觀綜藝和練習技能有高下之分嗎?我們沒法把所有的選擇都使用相同的確切的數值來表達,難道每個人可能都有獨特的成本公式嗎?
從成本理論的角度去思考這些問題,也許能得到很多不同的感受。
給自己提兩個問題
- 怎么看待“大城市生活成本高”?
- “自律”能降低成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