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類產品為什么要率先做好B端供應商建設?(最好理解的一篇)

對于O2O平臺,維護好B端供應商和C端用戶是必須要做的,產品的核心目標就是要解決某個實際問題,設計一個游戲規則(商業模式),讓B端供應商和C端用戶玩的爽。

具體在做的時候,為什么眾多平臺類產品起家時率先做B端供應商?后做C端用戶?

1.先來看一下平臺類產品分別為B端、C端解決了什么問題,或提供了什么?

對于B端供應商,使用你的O2O平臺關鍵點在于能不能賺錢,比如滴滴打車的司機用了滴滴后,效率提高了,接的單多了,能多點收入,如果有補貼的話,司機會去研究平臺規則多賺點平臺的錢;再比如外賣的商家往往都是同時加入幾家外賣平臺,什么餓了嗎,百度外賣,淘點點一起上,誰給訂單多就用誰;所以平臺設計規則就是如何游戲化讓B端供應商多接單。

對于O2O產品,平臺為C端用戶主要解決了信息不對稱,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的問題,這里就比較考驗B端供應商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了。

2.反過來看一下,如果平臺類產品先做了C端用戶,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那就是有用戶(需求)沒服務內容。

就像一個新建的大型購物商場,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先招商再宣傳正式營業。但是如果你沒有先做招商,試想一下,被宣傳吸引來的顧客,望著空蕩蕩的商場,

看著哪些還沒來得及裝修的商店一個個寫著招商。(好像還沒有敢這么干的,如果有,請告訴我)

3.那為什要先做B端供應商呢?

1)產品角度:生成決定消費。

先不討論用戶需求(老板也不傻,專門做個APP,還不帶任何價值利益),當可見的產品出現在用戶面前的時候,他會選擇用不用?或者用那個?總不能帶著粉絲滿大街找需求吧?

2)用戶角度:提供用戶完整的一次體驗機會

假設一名路人甲,機緣巧合下找到了你,又完成了還算通順的注冊,卻發現這里只有用戶,沒有產品服務供應回復(或者需要過一定周期才能有),還怎么完成正常的使用?算是完成了一次使用嗎?

3)用戶場景:更符合新媒體環境下消費需求

互聯網創業,等不起的是時間。多數互聯網人在遇到了某些問題(需求)的時候,如果不能馬上解決,說不定下一秒就忘記了。

或者說,你想通過你的產品去解決一個三年前的需求,當時的需求環境早已經發生了變化,也早已不是當初的那個需求了。當我在你的平臺發起了一個需求,但你告訴我1個月之后再回復你,你再來的可能性有多大?

當用戶需求及時在你的平臺上得到回復、解決,一方面留下平臺在用戶心智中的印象,另一方面后續復購轉化的空間可能也會更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