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超越

今天打開得到,又回顧了一下羅胖的跨年演講,第二次聽,沒有了第一次的興奮與激動,卻多了一些品味和感悟。

羅胖在演講中對創新這個詞加了一個前綴,叫做平凡創新,一把將創新這個看上去高高在上的概念從高處拽了下來,拽到了我們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一直以來在我們的印象中,創新幾乎是高大上的代名詞,只有那些大科學家,或者著名的企業家用他們的智慧創作出的杰出的東西才叫創新。而羅胖卻說,創新其實無處不在,就是那些我們看到后會一拍腦門,大喊一聲:我怎么沒想到的東西。

就像京東方液晶屏的無塵工藝那樣,都是一個個細節的優化和堆疊,才造就了最后的輝煌。前幾年看到很多學者的文章都在憂慮中國制造的未來,在人力成本越來越高,中國人口紅利慢慢消失的未來,我們的中國制造該如何自處,那些東南亞國家或者非洲,南美洲會不會成為下一個中國,以前大家的態度都是悲觀的,而談到企業轉型,制造業轉型等問題,大家想到的都是如何往高科技的方向發展,如何提高技術水平以及創造出領先世界的東西。不過,聽了羅胖的演講,再反思這些問題,我倒是沒那么擔憂了,雖然我們的中國制造在整個利益鏈條里面只是賺取了很少的利潤,但是,很多國外的工廠和技術,在引進到我們國內后,不知道經過了多少次的平凡創新,而那些創新的成果都是無法用語言和文字描述出來的,對這類創新,以前好像聽過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工廠創新”,而這些創新,就是天然的壁壘,同樣的產品,采用同樣的工藝,我們卻可以造的又快又好,這就是我們的優勢。

上面那些好像都太宏觀了,看起啦用處不大。不過,對于我們個人來說,好像也是同樣的道理,同樣是木工,為什么老師傅可以做得又快又好,而新手卻不行,不是工具和材料的問題,而是千百次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有差別,老師傅知道怎么樣用力,用多少力是恰到好處的,這個釘子敲到哪個部位又美觀又耐用。而我們每個人在日常工作中積累的各種各樣的小細節,小手段才是真正保證我們自身優勢所在的地方。只要我們能夠把自己的某一項能力打磨的足夠好,就可以憑此來和具有其它優勢的人合作,放大我們自身的價值。而足夠的積累,也會在機會到來的時候讓我們能更好的抓住機會。就像得到里的那么多大咖一樣,我們看著他們做一個欄目就能收入幾千萬,可是,在做這些內容前,他們已經是各自行業里面最頂尖的那撥人了。

愿我們都能打磨出獨屬于自己的專長,展現出獨一無二的價值。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