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母校微信公眾號里看到一篇迎新文章,本周末母校就要開展2016級的迎新工作——長峙島如詩如畫的校園風光,學校師長濃情綿綿的歡迎標語,“小鮮肉”們期待的歡快樂園。讀罷文章,不禁深深感慨,我已入學八年、畢業四年。懷念在學校的點滴歲月與深深回憶:我想起了晨曦在定海老校區的月亮湖畔的英文朗誦,想起了石化圖書館與同窗徹夜苦讀,想起了24幢4樓寢室不想起床的周末“腐敗生活”,想起了兩校區之間燈紅酒綠的美食一條街,想起了飯后文化路旁散步的閑情逸致,想起了可敬可愛的師長同學……
要回憶的事,太多太多,但每每閉目深思,關于舟山、關于海院最初的記憶,依然是那條鴨白線,我們那一級赴舟求學的海上高速公路。或許,鴨白線對于2010年以后入學的大都校友來說已經是個陌生詞,但那卻是我們的回憶起點,是認識舟山、融入海院的起點,我也希望更多的校友能多去走走鴨白線,因為我們本就是那樣走來。
一、我所知道的鴨白線之歷史
鴨白線,系上世紀八十年代所開辟,是寧波市北侖區白峰碼頭至舟山市定海區鴨蛋山碼頭之間的輪渡線,是甬舟兩地之間的一條海上客運航線。在2009年12月25日之前,鴨白線曾是寧波與舟山之間最繁忙的線路,是兩地居民往來探親、旅游的最主要通道,船期每隔10-15分鐘就有一班。然而,隨著舟山跨海大橋的通車,兩地之間的各種交流主要走跨海大橋,鴨白線漸漸被冷落,過渡的車輛和人流量呈驟減趨勢,現在每天從早上6點至晚8點,單向航線僅剩下22班次,船班之間間隔也延長至50分鐘。雖然白峰與鴨蛋山兩個渡口的設施與房舍并未改變,但興旺程度與當年之景象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二、第一次經鴨白線赴舟求學
我與鴨白線的淵源,最早涉于2008年9月。是年高考,我被浙江海洋學院(現浙江海洋大學)所錄取,舟山本島上唯一的國立普通高校。當時,舟山大陸連島工程尚未全線開通,因此前往舟山本島只能從北侖白峰渡口搭乘輪渡前往。記得那次,表哥將我載到白峰碼頭入口處,由于當時等候輪船的車輛實在太多,我與表姐只得下車徒步至售票處,憑著錄取通知書還能享受半票7元的票價。當年留給我的印象就是,碼頭和船艙都好擁擠,還有渾黃的海水夾雜著腥味、咸味,來往的渡輪一艘接一艘,相當忙碌的景象。此處我想說明一下,由于舟山海域地處長江入海口,又有往來不計其數之船舶,因此大部分海水都呈現渾黃色,只有在嵊山、枸杞、花鳥以及東極島附近,海水才是藍色的;而寧波海域也只有象山漁山列島的海水是藍色的。
輪船從白峰渡口出,經穿鼻山、大貓山等無人島最終至舟山本島定海鴨蛋山渡口靠泊。記得一下船,就有本學院的學姐學長迎上來幫著拿行李,并指引上校車,到校完成注冊手續,入寢室認識了毛哥、春偉、少范三位室友,由此便開啟了我在本島的四年大學生活。此后,每逢寒暑假,大家回家都是坐車客渡走鴨白線到寧波,再換乘其他交通工具。由于那時候坐船需要等,而且公交也沒有現在發達,那時前往碼頭都是留足充裕時間的。直到跨海大橋的開通,舟山也由此進入了大橋時代,正式融入寧波1.5小時經濟圈,而這也影響了我們在舟學子的歸家的線路。
三、為完成畢業設計再次經鴨白線觀察
轉眼在本島的求學時光快到終點,我那時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題目是“船舶自動靠岸控制系統設計”。雖然從小海邊成長的我,看慣了木質漁船的來來往往,但是對現代化的輪船靠岸控制系統則不知所措。導師建議我去碼頭實地觀察并到船上親自感受,于是我想到了鴨白線。大橋開通后,已經兩年沒上船了,突然對坐船充滿了無限興奮。從鴨蛋山碼頭登船,起航時觀察渡船離開泊位時的場景,等到白峰渡口時,又跑到甲板觀察靠岸時船舶的動作,甚至我還下船,在碼頭觀察船舶靠岸時的路線和彎度情況。通過現場觀察和圖書資料的查閱,于是,我逐漸明白了輪船靠岸時機電原理,并順利完成了畢業設計的作業。
四、不趕時間的話就走鴨白線
2012年9月至2015年7月,我在重慶攻讀研究生,此間雖然也曾有五次回舟山,但都是走跨海大橋,而沒有走鴨白線。畢業工作了,居住和工作地方又位于寧波市區東部與北侖交界處,去白峰碼頭就顯得不是很麻煩。今年5月份,端午節閑暇之余,我搭乘輪渡前往定海南洞,7月份陪同友人前往本島游玩,上周末依然走鴨白線前往定海與毛哥聚餐敘舊。之所以那么愛去舟山,因為輪船靠泊的那個島,有著無窮無盡的青春回憶,有著固結于此的同窗之誼師長之恩,有著鐵桿的兄弟情義,更有著海天一色的醉人風情。那是我除故鄉寧海以外的第二故鄉之所在,因此,我喜歡去,也會常去。
在我看來,坐輪渡去舟山是最原始的交通方式,也最能體現一種“到舟山”的感覺,這是利用高速公路和轎車等快速交通工具前往本島所不能體會的一種本源感。然而,在規劃者看來,發展是必須的,甬舟鐵路、甬舟間南部的六橫大橋都在規劃興建。在悲觀者看來,鴨白線或許最終也會如同“寧波—上海”、“鎮海—大浦口”、“鎮海—瀝港”、“鎮海—普陀”、“鎮海—嵊泗”等客運航線一樣逐漸趨于冷落乃至被撤銷。但是從另一方面詮釋,輪渡將是一座海島城市永不消失的風景線,同時也是必須存在的交通通道,更何況是一座千島之城。隨著2014年7月寧波最后一座純海上客運站——鎮海客運站被關閉后,寧波目前僅剩下較為大型的如白峰汽渡口、郭巨寧舟汽渡口、橫山汽渡口以及象山、寧海的小型渡口。
但所幸的是,每次我過去都或多或少會發現一些專門過來體驗此種交通工具的游人,在城市快速現代化和交通迅捷的大趨勢下所帶來的高速便捷的生活之余,至少他們還記得這些漸漸要被眾人遺忘的航線,我也希望眾人不要那么快就遺忘它的存在和價值。現代人吶,請不要那么“快速”的生活,停留下腳步,去享受這種可以慢慢欣賞沿途島嶼之近海風光的交通方式,慢慢品味夾雜在海風中的咸咸味道。這對于鴨白線是如此,而對于普通生活,我想,最好也能如此吧!
信息化的社會,一切變化都是那么迅速,有時候甚至容不了我們眨一眨眼睛。但是,快餐式的生活和工作不是身體所需要的,更是靈魂不能長久適應的,身體需要慢節奏,靈魂需要慢慢欣賞時間與空間交織變化的風景,“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因此,不趕時間的話,就多走走鴨白線吧,不趕時間的話,就慢慢用心體悟那屬于我們自己的生活!
圖/文:東海洛人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