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很多大學生都知道,學校與社會是截然不同的天地,很多人畢業后根本不敢走向社會;即使走入社會,也無法盡快融入適應。究其原因,乃是眾多學生在進入社會初期階段,大量沿用適應學校的思維方式來適應社會,導致四處碰壁。
? ?我們參照馬斯洛需求理論來分析,學校里,很大部分的學生從上學起直到畢業,吃、穿、花銷都是家里提供,家里保障了他們的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所以學生直接迎接的就是人際需求,尊重需求;所思考、學習的問題是和同學間的友誼、接觸更多的玩伴(人際需求),能號召同學、在學校有一定影響力(尊重需求)。
? ?可當你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的第一天起,就意味著你要自食其力,承擔解決自己的生存、安全需求。很多人沿用的還是在校的人際需求思維,怎樣做讓別人喜歡我、接納我,卻沒有及時的調整思維角度,來應對踏入社會所需要解決的第一需求——生存需求。
? ?服從、微笑友好、謙虛、開朗,這些以前在學校里風生水起的不二法寶,一踏入社會則陷入困惑迷茫。你并不知,此刻你面對的是生存需求,你要爭取更多的工作機會、鍛煉技能、盡快適應工作崗位、去學習掌握靠自己解決生存需求的方法,需求點與在校已經完全不同,之前的處事方法當然不可通用。
? ?看到這里,估計很多人就能明白,為什么大學里的友誼、愛情,三五年之內就面目全非,因為你們的需求點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熱衷舉辦同學會的都是那些已經有一定立足、財力基礎的人,他們已經滿足了生存、安全需求,下一階段就是滿足人際、尊重需求。
? ?為什么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因為他們很早就把關注焦點放在了生存需求上,積累了大量的生存技能。而有些人能在學校把人際關系搞的如魚得水,并不代表他能轉變思維適應社會的生存法則,如果你不能改變思維去適應、解決自己的生存需求,首先你就會倒在成長路上的第一階段!